从皖南少年到抗日英雄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这句悲壮的口号,贯穿了许历农的青春岁月。1919年4月,他出生于安徽贵池乌沙镇的一个普通家庭,彼时的中国正深陷内忧外患。1939年,这个皖南少年毅然报考黄埔军校第十六期工兵科,从此踏上军旅生涯。
抗战烽火中,他亲历浙赣战役的惨烈。作为排长、连长,他目睹日军烧杀抢掠的暴行,更在血与火中淬炼出“国家至上”的信念。回忆那段历史,他总说:“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刻骨铭心,但更让我铭记的是国共合作的力量——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配合,才让中国挺过了最黑暗的岁月。”
1945年日本投降时,正在江西驻防的许历农与战友们彻夜燃放爆竹,欢呼声震动山野。但胜利的喜悦尚未消散,内战烽火又起,许历农在战争中亲历了兄弟阋墙的痛楚,看着原本肩并肩抗敌的战友反目成仇,心如刀绞。1949年,历史的阴差阳错将他推向台湾。但无论身在何处,他的日记本扉页始终写着:“家国情怀,是刻在骨子里的基因。”
从“反共先锋”到反“独”斗士
在台湾的军旅生涯,许历农堪称“硬核升级”典范,他历任“陆军军官学校校长”、“金门防卫司令”、台防务部门“总政治作战部主任”、“退辅会主委”等职,衔至二级“上将”。
1958年,许历农任团长时曾亲历“823金门炮战”。1977年,他执掌“陆军军官学校”和“政治作战学校”,培养出大批军中骨干,被学生称为“最会讲故事的校长”。1983年,出任“总政战部主任”,却始终保持着“布鞋将军”的朴素作风。
在海峡两岸剑拔弩张、隔海对峙的年代,他曾是“反共先锋”,负责国民党当局“对敌心战宣传”。但从上世纪80年代起,他的思想开始发生转变。他发现,1978年底祖国大陆改革开放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经济上快速成长,外交上有重大突破,而且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对此,他感到惊讶、赞佩,从那时起就“下定决心”不再“反共”。
关键时刻做出大是大非的抉择。1993年,李登辉的“台独”面目逐渐暴露,许历农不顾劝阻,毅然退出国民党,与赵少康等人创立新党,喊出“反台独、促统一”的口号。1994年,他创立“以促进中国统一为宗旨”的新同盟会并出任会长,从此以“反独促统急先锋”的形象活跃于政坛。
从铁血将军到宣示不再“反共”的“统派领袖”
晚年的许历农成了“空中飞人”,每年往返两岸十余次。他率台湾退役将领参访团前来大陆,与解放军将领共商“军事互信”;他创办“中山黄埔两岸情”论坛,把国共两党的黄埔后代聚在一起;他将新同盟会、新党、中国统一联盟等十几个统派团体集合在一起,召开“促进和平统一政治团体联合会议”,发表支持两岸统一共同宣言。
2017年,许历农发表一封名为《99岁高龄老人的真心话》的公开信。信中说道,大陆自改革开放以来,摸索出一条有效的治国方案——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陆已不再贫穷、落后,而今大陆的思想和作为,完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对两岸也属有利,“所以当年‘反共’的理由,早已不复存在”。信中还指出,唯有选择两岸统一才是“互利双赢”的方案,建议两岸应尽速签订协议并公布“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和大陆都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国的领土、主权不容分割”。这篇文章犹如一颗惊雷,炸醒了无数沉睡的“深蓝”,也犹如一封情书,表达了在外漂泊六十余载的游子对祖国的思念。
老将星火不灭,山河终将同辉
许历农老先生用一生诠释了何为“将军白头,壮心未已”。从炮火中的金门到北京的中山堂,他跨越的不仅是台湾海峡的地理天堑,更是一代台湾同胞心灵上对分裂的否定、对团圆的期盼。
哲人其萎,风范长存。这些年,许历农先生常说:“余生唯一愿望,就是希望早日看到国家完全统一”。当前,祖国完全统一的列车滚滚向前,相信许老先生的遗愿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实现。
(作者简介:任冬梅,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