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 学者论著

推动两岸社会融合发展促进台胞融入大陆的思考

2021年09月30日来源:台湾研究2021年2期作者:胡石青

  要:推动两岸社会融合,促进台湾同胞更好更快地融入大陆社会的工作已经成为对台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大陆从中央到地方不断推出相关政策措施,取得了较好成效,但鉴于相关政策措施推出时间不长,其中仍存在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尤其是如何在具体工作中如何更好地帮助台湾同胞应对因为两岸政治与社会制度差异造成的种种不适应,从而协助其更好更快地适应在大陆工作与生活。只有做好这项工作,两岸社会融合才有望真正取得进展,从而为两岸和平统一夯实基础。

  关键词:两岸社会融合;台湾同胞;制度差异;耐心与信心

  中图分类号:D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683202102-0017-09

   

  2019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在充分论述两岸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的大趋势的同时,深刻阐述了如何加快推动两岸统一工作的路径与方法。[1]在两岸经济融合已经大步迈进的当下,如何推动与加快两岸社会融合进程,促进台湾同胞更快更好地融入大陆社会不仅直接涉及到其中的两项主张,即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夯实和平统一基础实现同胞心灵契合,增进和平统一认同,更是落实其他三项主张的基础,在当前对台工作中显得尤为急迫。在全国人大最近通过的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大陆进一步将让台湾同胞分享祖国发展机遇,参与大陆社会发展进程积极促进两岸人员往来,增进互信认同列为近期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本内容。

  一、推进两岸社会融合的必要与难点

  社会融合一词是社会学的重要概念,自提出后就一直为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政策分析家和政策制定者们所关注,但至今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加拿大莱德劳基金认为社会融合不单纯是对社会排斥的反应,社会融合内涵包括过程和目标两方面,它旨在确保所有孩子和成人能够参与一个值得重视、尊敬和奉献的社会。因此,社会融合是一个符合社会规范的概念或者说具有价值取向的概念,它需要不仅仅消除壁垒或风险,还需要对产生融合的环境的投资和行动,社会融合应具有五个维度:受到重视的认同、人类发展、参与和介入、亲近和物质丰足。2003年欧盟在关于社会融合的联合报告中对社会融合做出如下定义:社会融合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它确保具有风险和社会排斥的群体能够获得必要的机会和资源,通过这些资源和机会,他们能够全面参与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以及享受正常的生活和在他们居住的社会福利。社会融合要确保他们有更大的机会参与关于他们生活和基本权利的获得方面的决策。[2]具体到两岸社会融合,在双向融合渠道受限的情况下,当前首要任务就是通过政策及配套措施等积极干预手段,确保台湾同胞在大陆能够获得必要的机会和资源,从而全面参与大陆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享受应有的社会福利。

  (一)必要性

  1、推动和平统一进程的必然要求。自1979年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以来,两岸关系开始迈入新的阶段,和平统一对两岸全体中国人及海外华侨一直发挥着强大的感召力量。回想1840年以来中国曾经经历的累累屈辱,这种感召力更是无比珍贵。此后40多年中两岸关系走过无数风风雨雨,但让中华民族每位成员都能分享国家强盛的自豪感的愿望却生生不息,而高举和平统一的旗帜也已成为实现此一愿望途中更加艰辛的使命。相对于其他方式来说,和平统一方式只有在尽可能减少双方敌意,不断增强并突出文化同质性与民族向心力的前提下才能真正付诸实践,社会制度接轨平顺化则是第一要件,而强调心灵互通、真正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境界的社会融合是走向和平统一的途径。

  2、消除和平统一进程阻力的有力手段。实现两岸和平统一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来自多方面的各种各样阻力,海外反华势力与台独势力的干扰只是当前最为急迫的挑战,但更基本的现实威胁还是两岸对两岸实现和平统一的不理解与抵触心理。大陆方面在内部社会的各阶层中相当普遍地依然存在着不能理解甚至抵制为实现和平统一必须做出的调整与让步的心态,台湾方面也因为历史与现实因素对大陆制度与领导人存在的误解与隔阂而产生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感,甚至因为利益受损而萌生的群体性敌对举动,后者实际上正是海外反华势力与岛内台独力量至今仍能为所欲为的基础。可以说两岸社会融合过程必然也是克服一切阻碍和平统一进程声音的过程,而两岸社会融合步入坦途之时也必然是两岸和平统一曙光乍现之时。

  3、减少实现和平统一后社会磨擦的需要。两岸和平统一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着眼点与重点并非在统一之前,而更应放在统一之后。因为两岸已经隔绝70多年,政治制度的巨大差异造成的社会发展与社会心理的差异必然会给统一后的平顺发展造成严重障碍,各种不同层次的社会磨擦在所难免。发生在1947年回归祖国后台湾的·二八起义遭到国民党当局血腥镇压,广大台湾同胞因此蒙受的集体心灵创伤长期无法治癒,被台独势力长期加以利用,并扭曲为两岸分离的历史依据。两岸和平统一进程可以也应该从中汲取教训,应该力争在走向统一前尽可能地消除误解,争取最大程度的共识,在努力促进社会融合的过程中消除不利于统一后两岸社会共同发展与稳定社会治理的隐患。正如大陆学者在文章中指出的:两岸之间的政权统一,最大的困难……从根本上说是两岸长期分隔造成的某些政治亚文化扦格,而这些两岸政治亚文化的错位、差异、抵触,产生于长期分隔的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基础之上。……以融合发展的方式建立两岸命运共同体,将最大限度地继承与发展两岸现有的优良传统和社会价值[3]

  4、展示大陆和平统一决心与信心的最佳平台。推进两岸社会融合是一项浩大的社会工程,其中的工作难度与随之而来的艰辛与挑战是既往世界历史上无前例可循的,更谈不上任何成功经验可以借鉴,但大陆领导人仍一肩挑起,正足以显示大陆领导人对和平统一事业必成的决心与自信。40多年来,大陆历届领导人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持续不懈地艰苦努力,也挑起了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担子。而作为在民族复兴事业迈入关键时期的中流砥柱,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本届大陆领导人正将持续推动两岸社会融合作作为展示其对实现国家和平统一坚定信心与决心的最佳平台。

  (二)难点

  推动两岸社会融合注定是一项面临重重困难的艰巨任务,其难处主要来源于以下四个方面:

  1、两岸政治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因为两岸分离已经历时超过70年,包括日本殖民时期,台湾发展命运自1895年至今的126年中只有不到4年的时间曾经与大陆有过完全联结,在此期间其政治与社会制度经历过50年的殖民统治的扭曲,其后又是国民党统治时期与大陆为敌的漫漫50年时间,在之后则是被岛内分离主义势力主导的背离期。两岸政治社会制度从建立背景到理论基础都存在着巨大差异的鸿沟。70年来大陆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完全与台湾分离出去时的封建制度分道扬镳,两岸之间在政治制度上无以衔接,在社会制度上也是壁垒分明,而这之中的差异又削弱了两岸历史与文化的连接。

  2、岛内分离势力的宣传与阻力。岛内分离主义势力出于其自身政治利益的需要,对任何促进两岸融合与统一的努力必然都会竭力阻挠与排斥。特别是近20多年来他们竭力利用在岛内掌握的政治资源做了大量扭曲的宣传,将两岸交流障碍扭曲为天然独,将两岸政治与社会制度的差异夸大为无法逾越的障碍,直接将两岸社会融合视为不可能的妄想,将和平统一扭曲为大陆领导人设置的陷阱与阴谋,特别是2016年后其掌握了岛内立法机构主导权后,更是肆无忌惮地为大陆推进两岸社会融合,促进两岸交流的工作不断设置新的法律障碍。

  由于台独势力掌握了岛内政治与舆论工具,虽然大陆持续不断的惠台施策已对岛内由台独分子煽动的新一波仇陆心理产生一定遏制作用,但也应看到,唱独派凭借其掌握的政治社会资源在岛内社会仍占明显优势。根据台湾大陆委员会公布的其委托民意调查机构持续进行的岛内统倾向民意调查结果分析,202011月赞成维持现状以后独立比例已经从20203月的26.2%下降到20.8%,赞成尽快宣布独立比例从9.3%降到5%;而赞成永远维持现状比例则从25.3%上升到29.9%,赞成维持现状以后再说比例也从28.1%上升到了29.9%。与此同时,岛内公开赞成统一(包括赞成尽快统一维持现状以后再统一)的比例仅从6.8%上升到8.1%,认同九二共识主张的比例只有13.6%[4]

  3、岛内社会对大陆的不信任心理。正因为两岸在政治社会制度上巨大差异,及历史文化上连接的减弱,两岸交流虽然已经开展了40多年,但其中的障碍仍然随处可见,岛内民众对大陆普遍抱有不信任甚至敌视的心理,特别是至今仍未参与到两岸交流中的众多普通台湾民众,更是在内心中怀有对大陆根深蒂固的敌对情绪。岛内各项民意调查都显示,赞成两岸关系维持现状的比例始终未低于50%。根据台湾陆委会委托民意调查机构进行的岛内民意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批评大陆政府对台湾民众不友善的比例由20203月的61.5%降为202011月的56.9%,出现201811月以来的首次反转,但下降依然有限。[5]敌视大陆政府的普遍心理实际上正是岛内出现所谓天然独群体心态的基础,这种心理与情绪成了推进两岸社会融合的根本障碍,决定了后者必须付出艰辛与长期的努力才能取得根本性突破。

  4、国际上阻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力的干扰。国际上各种反华势力一直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为对其在国际上为所欲为的威胁,攻击为对东亚地区稳定的威胁,散布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因此它们不惜违背历年来曾经做过的外交承诺与双方约定,在政治上与岛内分离势力唱和,在军事上将台湾视为围堵中国的不沉的航空母舰,煽动台独力量不断给大陆制造麻烦,企图诱使大陆背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路线。对于这些势力来说,破坏大陆实现和平统一前景是其遂行反华战略的一部分,作为实现和平统一努力一部分的两岸社会融合工作自然成为其眼中钉,利用一切可能性干扰与破坏则是其必选之道。2019年下半年以来随着中美关系骤然紧张,美国各项反华、遏华措施频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上变数已经陡然升高。

  二、促进台湾同胞融入大陆的政策与现状

  鉴于台湾当局的阻挠与破坏,大陆推进两岸社会融合只能走吸引台湾同胞融入大陆社会,树立典型案例从而说服与带动岛内更多的人参与到融合进程中来,其中台籍中青年自然是重点对象。

  (一)大陆最新政策与利好因素

  大陆按照同等待遇的原则,主要分为两条途径与形式加大台湾同胞融入速度,一是从政策上制定优惠措施吸引台湾同胞进入大陆就学、就业、创业、执业、授业等;二是在特定地区设立以台籍中青年为重点对象的台湾创业园,采取先行先试的做法,给予专项扶持。

  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进两岸关系发展的三个重要具体工作:一是愿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二是将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实现互利互惠;三是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增进台湾同胞福祉,从而揭示了大陆现阶段推进两岸社会融合发展的三大方向与主要内容。20191月习近平的讲话中进一步明确为两岸应通尽通要推动两岸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合作,社会保障和公共资源共享,支持两岸邻近或条件相当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6]

  2018228日,由大陆国台办等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简称“31条措施)发布实施,内容涉及投资、经济合作、文化影视、教育及台湾青年来大陆就业、创业等多个领域,其中12项涉及台资企业,19项涉及台胞个人,核心是为台资企业在大陆投资经营经商,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与生活等提供更多便利化措施与优惠政策,包括更多同等待遇,从而与大陆民众一同分享祖国大陆发展机遇。[7]2019114日,国务院台办再次与国家发改委、中央组织部等19个有关部门,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简称“26条措施),在“31条措施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与深化。其中有为台湾企业提供同等待遇的13条措施,内含台企同等参与先进科技研发、先进制造业、先进服务业以及环保、民生、文化产业等投资建设的政策;13条措施面向台湾同胞,向其提供从领事保护到购房资格、分类招考等方面的更多便利和支持。这些措施有的是在原有基础上完善成为明文规定,如为台湾同胞提供旅行证件、提供海外保护,有的措施属于扩大交流范围,提供更大便捷性。如第22条允许台商子女高中毕业后,凭借在大陆获得的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毕业证书在大陆参加相关高职院校分类招考;第23条提高招收台湾学生的院校中中西部院校和非部属院校比例;第24条开放持台湾居民居住证的台湾学生按照有关规定向所在大陆高校同等申请享受各类资助政策,在大陆高校任教、就读的台湾教师和学生可持台湾居民居住证同等申请公派留学资格。[8]

  大陆各省市随之推出了落实推进两岸社会融合工作的配套措施,其中具有地缘优势的福建省最为积极,以先行先试的姿态领先于其他地区。2019614日,海峡论坛新闻发布会公布《厦门市关于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的若干措施》,共45条措施,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提升厦台四通,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二是造福台湾同胞,为台胞台企提供同等待遇;三是深化两岸文化交流,增进台胞对民族、国家的认知和感情。[9]202112日,为积极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加快建设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福建省台办公布了首批225条同等待遇清单,进一步方便台胞台企系统了解和掌握福建惠及台胞的政策措施,清单涵盖了经济、社会、文教、便利化等领域,涉及文创旅游、用地需求、行业准入、医疗卫生、衣食住行、就业创业、文教交流等方面。[10]

  在创业辅导方面,大陆方面主要通过设立各种专门园区为台湾同胞在大陆生根成长提供便利。2019年以来的新举措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021113日国台办新闻发布会上正式宣布新批准设立4家海峡两岸交流基地,自2009年以来共在福建(18处)、湖北(6处)、江苏(6处)、广东(5处)、浙江(5处)、山东(5处)等24个省市批准设立了79处两岸交流基地。

  201323日批复同意设立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后,2020121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该区范围扩大至昆山全市,要求其继续推动昆山试验区建设促进两岸产业合作转型升级的先行先试区、两岸中小企业深度合作的重要载体、两岸交流合作模式创新的示范平台202111日施行的《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条例》为昆山试验区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改革开放,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提供更有力法治支撑。

  2019627目,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试验区在广东湛江清远率先成立。创建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试验区的基本思路是,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中有机融入台湾元素,持久深入精准推动两岸乡村融合发展,建立省市台办、农业农村系统+地方党委政府+涉台科研力量+台湾涉农机构的四方合作架构,并借助精准扶贫对口帮扶平台的资源、产业等优势,先行在粤北清远、粤西湛江以及粤东各建设一个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试验区,逐步以点带面、连点成线、从线到面,最终在全省推广。清远作为第一个点选取了英德市和清新区,西牛镇、九龙镇、浸潭镇、三坑镇,连樟村,通称“2+4+1”作为试验区范围,并设立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研究实践所,举办研究实践班,寻求在两岸乡村文化创意产业、农旅结合、发展规划、人才培养、农业产业链整合和两岸生态农业发展等领域进行大胆探索,摸索深度合作道路。20201028日第二个试验区接续成立,其选取了三县(市)三镇三村即雷州市龙门镇足荣村、遂溪县岭北镇城里村和徐闻县曲界镇龙门村三个板块作为核心区域,并各设立一个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研究实践所,以广东茂德公集团、广东北部湾农产品批发中心有限公司、连香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等本土标杆企业、知名合作社为引领,以发展菠萝、果蔬、蔗糖等特色种植加工与流通产业、乡村文旅和当地文化产业为两岸乡村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与广东省海峡两岸交流促进会农业委员会会员企业和其他岛内涉农团队、职业农民开展落地合作。

  上述这些政策利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针对台湾同胞量身订制,有一定的吸引力;二是设置专门机构,制订专门条款,展现诚意;三是持续扩大同等待遇内容,在引资招才方面专门设立针对台籍中青年具有优势的条件。

  (二)现状

  1、台籍专业人士融入大陆进程已经展开。按照目前两岸各种不同估计,目前长期居住大陆的台湾同胞已经在几十万到百万之间,其中绝大多数属于受过较好教育,有稳定收入的中产阶级,其主体已经跨过从不适应大陆政治社会制度向接受与享受大陆政治社会制度提供的优厚条件过渡的阶段。

  与此前融入大陆的台湾同胞不同的是,2019年以来主要体现在广大台籍专业人士开始参与进来,其形式与途径主要有四条,除作为台商投资企业干部驻厂工作与专业管理及高技术人才引进外,新兴起的路径包括;一是在大陆求学后留在大陆就业;二是在大陆高校担任教师;三是凭借专业技能取得相应执业证书,在大陆执业。

  2018年以来最新开拓的引进台籍师资为例,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大陆共有18个省市的高校引进台籍教师,包括福建、广东、广西、江苏、浙江、广东、陕西、重庆、湖南、青海、贵州、内蒙古和黑龙江等,全国台师总人数已经超过1500多人。[11]

  台湾陆委会的历年民意调查也显示,202011月在对两岸交流速度看法方面,认为太慢的比例从20203月的26.6%上升到32.6%,而认为太快的比例则从12.9%下降到7.5%,这是自20176月以来的首次反转。[12]

  2、困难与隐忧。由于各项政策措施推出时间准备不够充分,缺乏先期试验检验与理论论证,其面临各种不利与阻滞难以避免,其主要来自三方面:

  一是政策本身的局限与不足。包括操作上落地配套条件仍然存在不足;政策持续性与稳定性有待验证;帮扶与辅助系统不够完善等方面。

  二是台湾同胞对大陆的向心力尚待检验。台湾同胞尤其是中青年在大陆主要的困难仍是无法完全接受作为大陆普通成员的条件,其在政治意识上仍倾向于回避涉及两岸关系的敏感问题,其内心中关于两岸存在无法弥补的差别的潜意识并未消除,在政治上多数对认同大陆政治社会制度仍存在心理障碍。对其来说,要主动承担起两岸沟通桥梁的角色仍属心不甘情不愿的勉强之举。

  根据宁波大学针对浙江省的情况的调查研究发现,尽管目前在大陆高校就职的台籍教师中副教授或教授占49%,在海外与台湾取得有博士学位的占比高达79%,但目前其中仍有26%的人有离职的想法。在相关调查中若进一步追问,若台湾有类似的工作将如何选择时,65%的台师会选择回台湾。虽然有42%的台师可以被认为已经较好地融入大陆生活圈,但仍有将近30%对于当地人的想法和思维方式表示不适应完全不适应29%仍将自己当成外来人14%表示与当地居民的互动不满意,将近31%觉得校方给予的协助是不够的。[13]

  根据针对广东东莞市台湾青年创业服务满意度的调查,就项目诊断主题推介活动创投融资服务7个指标按15赋值,调查结果也发现,尽管均值高于3.59,但仍无法解决在东莞创业的台湾青年约近50%未能从事与职业技能相匹配的工作造成的一系列困扰。受访对象中,表示比较不太可能或非常不可能在东莞生活定居的比例仍高达17.91%,加上不确定的比例32.34%,亦即超过50%以上的台湾青年实际上至今仍无法通过在地创业而成功融入当地社会。[14]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台湾主计总处按照岛内设籍人员停留境外90天以上数据计算的结果,2019年赴大陆及港澳地区就业的台籍人员总数为39.5万人,较2009年减少了1.4万人,其中3049岁的减少达4.1万人,而1529岁则增加了0.5万,50岁以上的更增加了2.3万人。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此数据显示,与2013年最高峰的43万人相比,2019年减少了3.5万人,而3049岁年龄段在大陆就业的高峰期出现在2010年,为24.9万人,2019年减少了4.6万人。10年来50岁以上台湾同胞在大陆就业的高峰期是20142015年,为14万人,2019年减少了0.2万人,只有1529岁年龄段在2019年达到了最高点,比最低点的2010年增加了0.7万人。[15]尽管此数据与两岸人员流动的真实情况不尽相符,但也反映出台湾同胞在大陆就业的总人数正在减少,而年轻人的趋势则与之相反,显示大陆吸引台青的政策确实正在发挥作用。

  三是融合工作的时间效应问题。无论从理论还是既往实践都证明,社会融合是一项难度大且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要求有精准的政策措施设计,更是见效慢的信心工程。在全球与两岸形势瞬息万变的当下,两岸融合发展进程必然经常处于挑战与风险考验之下,在两岸民众对于统一目标尚未建立信心前,其在不断的危机与挑战面前会经常性产生情绪化反应,对社会融合工作产生冲击,甚至出现破坏性影响。

  三、改进台湾同胞融入大陆工作的途径与意义

  做好两岸社会融合工作是一项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工程,因为意义重大,我们只有加倍努力,恪尽职守,不断改进政策措施与方式方法,才能保证其成功。

  (一)做好工作的意义

  1、为两岸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模式探索新的可行模式。自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以来,两岸交流合作主要存在于两岸经济领域,在这方面工作也取得了无可否认的成就,两岸经济互蒙其利,交流与合作成为了主流。而现在强调推进社会融合,促进台湾同胞融入大陆则是探索两岸和平统一前景的新尝试,其对促进两岸和平统一进程的作用将更为直接,是非常值得努力去推进的工作。

  2、为两岸和平统一建立更广阔深入的社会基础。实现两岸和平统一说易行难,其需要深入切实的基础工作,而做好争取人心的工作,争取更多台湾同胞认同大陆社会制度与治理政策可以为两岸和平统一增加更多的可能性。说到底,实现和平统一成功的关键在于争取人心,而台湾中青年的向背更是其中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关键。中国古语说得好: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16],民心向背的要点在于政策制定与落实过程中能否体现真情实感,其中同理心不可或缺。民进党等岛内台独势力所吹嘘的天然独论实际上是倒因为果的谬论,岛内民意目前表面上显现的赞成的人多于支持统的人数,其根源实际上是两岸关系敌对既往的历史延续。大陆只要能把握住大方向,将惠台政策坚持到底,持之以恒的苦心总能成就入岛入心的效果,并且随着大陆实力的不断增长而争取到广大台湾同胞尤其是中青年的众心以归。

  3、孤立与分化岛内台独势力。目前岛内台独势力大肆鼓吹台湾青年一代存在天然独的倾向,其意就是否认实现和平统一的可能性,而只要更多的台青认同大陆社会与文化,那么其立论也就不攻自破,其貌似强大的社会基础也就会不断流失。随着其政治上陷入困局,其不断分化与衰微将成为不可遏止的必然。

  (二)做好工作的途径

  1、站在推进和平统一大战略的高度谋篇布局。我们必须认识到真正解决好台湾同胞融入大陆的问题是目前推动两岸社会融合进程工作的起点,而两岸社会融合进程是事关两岸和平统一顺遂与否的关键。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促进两岸社会融合,协助台湾同胞更快更好地融入大陆社会是事关国家建设与民族前途大局的重要工作。要想两岸关系按照符合中华民族长远发展利益的方向发展,争取两岸早日实现和平统一是必由之路,而只有站在把握两岸关系发展大方向的高度谋划方针政策,并抓紧落实,两岸关系才不会成为妨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绊脚石。

  2、设身处地解决台湾同胞融入大陆的心理压力与困境。做好促进社会融合工作,说到底就是做人的工作,这不仅需要充分的信心,也需要无比的耐心与细心,要求设身处地地为处于融入大陆过程中的台湾同胞设计更切实可行的路径,为其分忧解愁。在大陆求职的台生面临的是如何认证其完整学历及重塑政治信仰的挑战;在大陆就业的台干主要要处理生活与娱乐等方面的难题;在大陆教学执业的台籍专业人士面临的是学历与专业证书认证与相应待遇落实的困扰,这些压力与困境实际上考验的是两岸相应制度的衔接路径是否能够畅通。如果我们从制定政策到落实执行的过程中都能有较为完整周密的考虑与安排,落实特事特办,一路畅通的设计理念,并通过组织联谊会等方式使台湾同胞切实感到有苦有地诉,有屈有地伸,协助其心理压力与疏离感得到疏解。

  3、注意处理两岸制度无缝接轨的细节。两岸政治与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无法回避,要想做到无缝接轨必然是一件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再多的惠台政策仍难免挂一漏万,作为政策宣示可以起到方向性指导作用,但要想真正起到作用,则必须有细致的后续处理跟上,才能使优惠真正落地,做不到无缝对接也要真正能够留住人心,这样才能持续有效,从而推进两岸融合不断向前迈进。

  4、处理好台湾同胞出入大陆的路径问题。台湾同胞融入大陆从总体上应是大势所趋,但无法回避的是,总会有个别台湾同胞因自身原因无法脱离原有生活环境,在大陆因适应不良无法融入,这就需要我们在设计政策与制度时能够以同理心兼顾,在施策时不用怕个别台湾同胞最终选择退出,而是要为其设计好退出的路径,做到可进可出,来去自由,一开始就不强人所难才能体现出工作的真心诚意,也才能让促进两岸融合工作发挥出感动人心触动人情的浩瀚之力。

  (三)工作的未来展望

  按照2021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十四五规划纲要内容,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未来五年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目标的主要内容,其中包括了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加强两岸人文交流两项内容,前者要求完善保障台湾同胞福祉和在大陆享受同等待遇的制度和政策,持续出台实施惠台利民政策措施,让台湾同胞分享发展机遇,参与大陆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后者标举积极促进两岸交流合作和人员往来,加深相互理解,增进互信认同”[17]。这些都涉及促进台湾同胞融入大陆社会的内容,由此可见做好这项工作已经成为未来五年中大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核心工作,也是实现相关远景目标的重要途径。20213月下旬,习近平再次考察福建工作,要求福建省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迈出更大步伐。[18]显然大陆政府在有充分信心做好台湾民众工作的前提下,还会不断推出更加有针对性,更加接地气的政策措施,推动两岸社会融合进程排除一切内外阻力,持续向前。

  1、做好台湾同胞融入大陆工作大有可为。得民心者得天下。祖国和平统一事业关键在于人心,而台湾同胞之心我们势在必得。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之大变局的动荡中,中国发展处于上升通道,而欧美发达国家则不断暴露出发展的颓势,大陆主张代表世界文明发展潮流的征兆日益明显,未来是中国的,事实胜于雄辩,这就是我们做好台湾同胞工作的底气,大陆强劲的吸引力与感召力必然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归心。

  2、做好台湾同胞融入大陆工作需要我们有更大的耐心,做更进一步的持续努力。当然做好台湾同胞融入大陆工作,争取台湾同胞向心的工作也必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与难点,考验我们制度的灵活度与调适能力,做这项工作应该明确一个指导思想做前提,即我们每争取一名台胞融入,就是为顺利实现祖国统一与民族复兴增加了一份助力,同时也是拆解了分裂国家的台独势力的一份根基。基于此,我们应更注意在工作伊始即能够细致地针对台湾同胞施策,可针对有代表性,具指标性的个别台湾同胞建立专门档案,安排专门人员跟踪辅导,确保其融入大陆社会过程的顺利推进,以树立典范,吸引更多台湾同胞跟进模仿。

  3、两岸和平统一的实现应寄望于青年一代,更将成于青年一代。两岸和平统一的实现作为中华民族复兴的象征,其代表着希望与光明,其事业应该属于青年一代,也只有寄希望于青年一代的普遍认同才能够实现。争取台湾同胞融入大陆的核心对象应是台湾中青年,青年一代有了认同感就能够全心投入促其实现。目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的日子已经在望,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祖国和平统一实现的日子也将通过争取青年一代心向中华的不懈努力而到来。

   

  注释:

  [1] 习近平:《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而共同奋斗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201912日),《人民日报》201913日,第2版。

  [2]李海燕:《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内涵与指标体系分析》,香港《中国评论》,2019年第11期,转引自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7549459662785464&wfr=spider&for=pc,访问时间:2021-01-04

  [3]刘国深、芮鹏:《两岸融合发展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台湾研究集刊》,2019年第4期,第3页。

  [4]台湾陆委会:岛内《民众对当前两岸关系之看法民意调查》,2020116-20201110日,https://www.mac.gov.tw/cp.aspx?n=717B984D58D2E1C5,访问时间:2021-01-06

  [5]台湾陆委会:岛内《民众对当前两岸关系之看法民意调查》,2020116-20201110日,https://www.mac.gov.tw/cp.aspx?n=717B984D58D2E1C5,访问时间:2021-01-06

  [6]习近平:《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而共同奋斗--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201912日),《人民日报》201913日,第2版。

  [7]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的通知》,2018228日,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网站,http://www.gwytb.gov.cn/wyly/201802/t20180228_11928139.htm,访问时间:2018-03-06

  [8]国务院台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2019114日,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网站,http://www.gwytb.gov.cn/wyly/201911/t20191104_12214930.htm,访问时间:2021-01-11

  [9]厦门网:《厦门市关于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的若干措施》,http://www.fj56.org/contents/view.php?aid=5403,访问时间:2021-01-04

  [10]福建省台湾事务办公室:《福建公布在闽台胞台企同等待遇清单》,http://swt.fujian.gov.cn/zjswt/jgzn/jgcs/wzglc/gzdt/202101/t20210113_5517234.htm,访问时间:2021-02-25

  [11]赵群、王金龙、杨开煌:《台籍教师任教大陆动机与适应性实证研究:以浙江为例》,《台湾研究》,2020年第6期,第4页。

  [12]台湾陆委会:岛内《民众对当前两岸关系之看法民意调查》,2020116-20201110日,https://www.mac.gov.tw/cp.aspx?n=717B984D58D2E1C5,访问时间:2021-01-06

  [13]赵群、王金龙、杨开煌:《台籍教师任教大陆动机与适应性实证研究:以浙江为例》,《台湾研究》,2020年第6期,第10-11页。

  [14]《于铁山:《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台湾青年来莞创新创业服务满意度研究》,《台湾研究》,2020年第6期,第20-24页。

  [15]台湾主计总处:《2019人赴海外工作人数统计结果》,https://www.dgbas.gov.tw/ct.asp?xItem=46643&ctNode=5624&mp=1,访问时间:2020-12-28

  [16]语出《尚书·周书·蔡仲之命第十九》。

  [1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人民日报》2021313日,第13版。

  [18]《习近平在福建考察》,《人民日报》2021326日,第1版。

   

  (责任编辑党朝胜)

   

   

  Research On How to Promote Across-Straits Social Integration And Accelerate Taiwan Compatriots Integrate Into The Mainland

  Hu Shiqing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work of promoting social integration cross-Strait and accelerating Taiwan compatriots integrate into the mainland society has become one of the key contents of the work on Taiwan. The mainland has made strong policy announcements from the central to the local level, and continues to formulate relevant supporting facilities. The measures have achieved good results, but in the historical mission to promoting cross-Straits peaceful reunification, it still has many unsatisfactory places. The key lies in how to help Taiwan comptriots cope with the various discomforts caused by the differences in the political and social systems of the two sides of the strait in their specific work, adapting to working and living in the mainland better and faster. Only by doing this well can we expect real progress in social integration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s, thus paving the way for peaceful reunification.

  Key Words: Across-strait Social Integration; Taiwan Compatriots; The Differences in the Political Systems; Patient and Confid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