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赖办“全民防卫韧性委员会”成立一周年,台当局动作不断。9月19日,赖清德参加“台湾防卫韧性国际论坛”,总结该机构一年活动,称“台湾是民主防卫核心,绝不投降”。台当局发布精心打造的认知战手册“全民防卫指南”,鼓动全民备战。台当局还与日谋划强化韧性防卫的互窜培训演习,交流实务经验。鉴此,我们转登本所研究人员前期文章,作初步回顾探讨。
赖清德靠“和平保台”包装骗票夺权上台后“独性”毕露,层层递进铺陈建构“新两国论”,不断吹嘘台“三链战略地位”,极力渲染“大陆军事威胁”,加紧“倚美抗中”“备战谋独”步伐。其中,蓄意将推行“全社会防卫韧性”,与其“国家重建、社会改造、洗涤人心”的“三大台独工程”紧密结合,绑架岛内民众充当其“谋独招战”的筹码和肉盾。从成立“全社会防卫韧性委员会”,鼓噪培训40万民兵,到暗地支持“黑熊学院”,要求高中生签署“战时青年服勤同意书”;从蓄谋在宫庙囤放弹药,到讨论囤积粮食和医疗物资,赖当局紧扣美意图加速建构“全社会防卫韧性”,正全面铺开招战、引战、备战谋算。但此举触动岛内“反战、忧战、恐战”的潜藏情绪,引发社会普遍恐慌质疑,亦对赖当局的倒行逆施形成强力反制。本文对此阶段赖当局有关做法,与岛内社情民意的博弈互动略做梳理,分析双方目标、策略、手法、影响和不足之处,并对下阶段发展态势提出研判。
一、“防卫韧性”包裹“备战拒统”的社会动员改造
赖一上台就急急抛出“防卫韧性”口号。其“5·20”讲话诬指中国是“全球和平稳定最大战略挑战”,为此要强化台多种“韧性”。6月19日,赖就职满月时称,“世界关注台湾自保韧性”,预告在赖办公室成立新的任务编组“全社会防卫韧性委员会”(下称“防卫委”),强化“防务、民生、灾防、民主”四大韧性。9月26日,“防卫委”举办首次会议,赖本人充当“总召”,指派其副手萧美琴、赖办秘书长潘孟安和“安全会议秘书长”吴钊燮任“副总召”,台“防卫韧性”进入制度化、实战化阶段。
公开遂行实战备战社会动员。赖称,“防卫委”要“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强化应变、有恃无恐,按部就班、有条不紊”,推动“韧性防卫”从资源盘整走向“实战验证”阶段。
“防卫委”刻意用“灾害、应急、救援”等话术,掩饰民进党当局“以民为盾”“以武谋独”真实意图。赖虽辩称“防卫韧性是为护台而非战争”,但也暴露其核心目标是在突发情况下,维持“维持政治社会核心功能持续运作”,“支持军事行动”。换言之,是要在军事冲突之时,让民众充当“肉盾”保全民进党党政要害,维持台社会基础运转不崩溃,并能在台军折损败退时“自卫自救”,充当后备军力。
为此,“防卫委”强调“行动”,规划要在明年举行桌面兵推,并衔接汉光演习举行前导演练。还要扎根基层邻里,针对通讯、能源中断等实战场景,进行“无剧本、小规模演练”。例如“黑熊学院”近期所办“蓝鹊行动”,模拟组织民众战时参与大量伤员救援。
“全社会全政府全领域”的防卫整合。“防卫委”集结了大量亲绿的安全、防务人士。
一方面,强调“全政府是全社会韧性的基础”,除了赖、萧二人领衔,台当局包括赖办“安全委员会秘书长”,以及内政、防务、经济、交通、农业、卫福和海洋事务等部门“内阁级”一把手,以及“国科会太空中心”等部门负责人悉数参与。赖事实上借此打破政治分际、插手行政部门,组建了一套新的“任务型”安全事务班底。
另一方面,“防卫委”围绕“民力运用、能源设施、医疗避难和交通金融”等面向,广纳企业、防务、网络、宗教等领域“专业人士”,包括慈济等宗教慈善组织,被大陆制裁的联电创办人曹兴诚及其支持的“黑熊协会”“壮阔台湾”等民防团体,以及台湾网络信息中心、台湾黑客协会等绿营认知战、网络战、信息战的侧翼。
赖当局称,台“韧性防卫”必须整合公私官民力量,即要由政治力主导整合利用岛内社会资源,以前述重点领域为突破切口,发动广泛强力的防卫动员。尤强调运用企业、宗教、学校和民团等抓手。“壮阔台湾”称,上述团体“有事时最可能站出来”,前期已在16县市军事培训1.9万人。台军方也曾向多个宫庙、学校发文,要求“不插香火放军火”,参与“防卫委”所提的“战备物资储存”,充当“弹药预屯点”,实现“藏弹于民”。
认知塑造与舆论对抗。赖清德所谓“防卫韧性”事实上是虚实结合、寓攻于防,特别强调认知战、网络战、信息战重要性,将其与“民主对抗威权”叙事挂钩,作为“抗中拒统”的重要战场。赖毫不掩饰宣称台湾是“全球资安攻防的一级战区”,“世界需要台湾”。
“防卫委”提出,要在战前充分建构岛内民防叙事,先打新形态、高科技的舆论战、心理战。对内,除了台惯用的黑客攻击、“事实查核”等手段,还要搭建“预警监测系统”,将“心防”作为信息战核心,灌输塑造“仇中”“敢战”意识。
对外,要利用多种新平台进行“战略沟通”,影响国际舆论,强化与“民主世界”勾连,更积极争取加入“民主保护伞”。一方面,加大与“无国界记者组织”等美西方舆论战团体合作,共同设定议题、抛出暴论、带偏风向、协调攻防,试图搅浑国际舆论,增加“台独”曝光,扭曲一中框架,甚至对大陆进行“台海不敢打,打不赢,打不值”的意识形态倒灌。
另一方面,重视对美西方讲“台湾防卫故事”。赖认为,台只有对外展现“准备决心”,才能争取更多外部支持。民进党侧翼媒体“沃草(Watch Out)”专程赴美介绍台方如何通过新型多媒体方式,包裹“台独战争”叙事,扩大社会民防认知,刺激民众“防中”意识。
“40万可恃民力”补充台军兵力。“民力训练运用”是“防卫委”另一个惊悚设想,即要组建40万人“具中等以上执勤能力的可恃民力”投入“社会防卫”,遭质疑是要“培养40万民兵”。
所谓“可恃民力”的来源,主要是台警、消和“义警”“义消”(辅助志愿者)力量,以及民间救灾队、现役及退役替代役、“关键基础设施特种防护团”和非政府组织等“民间性、志愿性、功能性”团体,合计约40万人。
尽管台当局称“民力非民兵”,不参与军事作战,主要从事自救、治安等“社区性、辅助性、基础性”工作。但台防务部门负责人顾立雄扬言,一旦事态紧急,将会按台领导人或军方“紧急命令”,以及“全民防卫动员准备法”等要求,征用有关“民物力”支持作战。为此,要强化相关军事训练演练,事实上将其纳入台后备军事力量。其主力是27.9万人的台替代役,将重点接受无人机操作、紧急救护等专业化、高科技化训练。
应当看到,赖力推“全社会防卫韧性”,实际上是其“社会改造台独工程”中的重要一项。赖在其“5·20”上台讲话中,带着从“台独金孙”终得接班“台独教父”的志得意满,通篇大谈“新的时代”“正确方向”“对的道路”,以“救世主、领路人、改革者”的张狂姿态,预告要在岛内大动作推行“国家重建”“社会改造”“洗涤人心”的三大任务。具体来说,是要针对体现一中的“宪政”体制和文教传统,分权竞斗的政治与司法制度,以及高度自主的军事防务和社会机制等各方面的法规制度、规范价值,渐进进行拆解、重塑、置换为民进党“谋独抗中”的绿色意识形态和政治安排。
赖此说当即引发岛内普遍“不寒而栗、心生厌恶”,认为其是要用不义的手法和机关,让台湾“重回威权独裁”,暴露出其已无意隐藏的“右翼台独民粹”底色和偏执激进政治性格,如同台《联合报》所言,是自居“高于一切”,要将其狭隘病态的“信念标准”“道德优越”“绝对权力”强加给岛内社会和民众,按少数人意志来决定多数人的命运与生活。显然,以“全社会防卫韧性”为名将整个台湾社会进行战争化改造,要求宫庙、学校进行战备化转型,强迫公职人员、青年学生都接受实战化安排,将全部台湾社会民众推向战争边缘和战场前线,是赖“台独社会改造”最激进、最极端、最恶劣的一个版本。
二、美台海布战与“台独”招战的合谋与危害
事实上,所谓“全社会防卫韧性”,无论是“实战备战”“公私整合”“运用民力”还是“认知作战”,都鲜明体现出美国在台布设“台海代理人战争”“武装台湾”的意图和考虑。台外事部门负责人林佳龙不避讳称“这是美国要我们做的”。
美政府支持肯定赖当局投入“防卫韧性”。11月13日,赖会见由美军前印太司令阿奎利诺(John Aquilino)带领的“新美国安全中心”访问团时,主动表态要“持续推动国防改革,提升社会防卫韧性”,“以实力促和平,抵御威权扩张”。
“防卫韧性”是美政府、国会、智库近年不断向台灌输的“不对称作战”防务理念,意在应对台兵源不足、兵力不强的结构性问题,助台“内部挖潜”,寻找以小博大的机会。美2023年《国防授权法》纳入“强化台湾韧性”专章,为其武装台湾扩充授权。
民进党当局近年对此积极响应,极度贴靠。今年年初,还未卸任的蔡英文不顾岛内各界反对,执意将台军义务兵役期延长至1年。而赖当局的“防卫韧性”则更聚焦现役军人之外的准军事和民间防卫力量。
美国务院、国防部和“在台协会”等机构高官,近期极力肯定赖将优先处理“防卫韧性”议题,称“一个更强韧抵御北京的台湾,是有更大贡献的台湾”,表态将支持台社会韧性和“防卫现代化”。为此,11月初宣布将再供台15亿美元“防卫韧性无偿军援”。美军情机构的“准官方”战争白手套组织“美国精神”则给台防卫韧性投入打出“全球前10%的最高分”。该组织近年与台亲绿民防团体合作,大力推行“全政府、全社会、去中心”的战备民防训练和装备储备。
美智库指导支招赖当局“韧性防卫”。值得注意的是,赖“韧性防卫”计划多来自军火商资助的智库报告。“韧性防卫”实则是“韧性防卫”“韧性威慑”,是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等智库所提“对华三类威慑”之一(拒止威慑、成本强加威慑、韧性威慑)。民进党用“韧性”做落脚点掩盖“防卫”部署的实质,是试图用词序变换降低其军事备战意味。
“40万可恃民力”则符合美智库兰德公司对美国防部的建议:要提升台后备部队作为“拒统主力军”的战略角色,强化“全民防卫”姿态;与军队进行实弹合练,定期接受美军方专门小组指导;对标“全志愿军时代”扩编后备役,强化掌握网电、防空、反潜和无人作战等武器装备。兰德公司还建议台效法波罗的海国家应对“网攻、经济和移民武器化的混合威胁”经验,重点强化全社会防务团结教育、能源网络韧性和更紧密“国际合作”。
再如,大西洋理事会建议台“将私部门引诱进防务产业,成为直接利益关系人”,“多一个家庭靠战争产业提供温饱,就多几张挺战选票”。这源于美在岛内复制的“乌克兰经验”。“维基解密”创办人阿桑奇曾揭露美掌权者的“战争洗钱术”,即“美纳税人出钱、乌克兰出命”,经俄乌战场再洗回军火商口袋,美参议院领袖麦康纳也承认“钱留在了美国”。
美“独”勾连促台“乌克兰化”“以色列化”。本质上,“全政府全社会整合的韧性防卫”,是要扩大“台独以武拒统”的“利益共同体”。但前欧洲议会议员华莱士(Mick Wallace)指出,公私合作在乌克兰引战的结果,是“西方巨型资产管理公司像秃鹰般盘旋在经济破产的乌克兰上空,接收从土地、粮食、矿场到电视台的乌克兰资产”。乌方听信美欧美怂恿,狂拼“防卫韧性”,陷入无底债务陷阱,最终参照惨遭列强殖民瓜分。这似乎是美“独”勾连要给台湾写下的潜藏剧本。
此外,岛内学者如王任贤等也指出,赖闭门造车的“韧性防卫”是复制“美国三军联合作战老式思维”,大陆不会被动跟着走。美在台海、南海处处吃瘪,却试图让台充当过时战略的接盘侠,是要与民进党联手掏空台湾。亦有学者提醒,在美精心设计下,台湾还没沦为“乌克兰化”就先“以色列化”,人不分男女老少,或将“全民皆兵”。美日要台打造“韧性防卫”,实际上是要台放弃幻想美西方会助其“拒敌海上”,撤到岛内打“焦土战”“全民战”“消耗战”,“台湾牺牲惨烈但美日不会参战”。
三、岛内社会的自发性批判与阶段性反制
赖清德一上台就急不可耐加速“倚外谋独”“以武谋独”步伐,试图“以武谋独”招战祸台,严重违背岛内希望两岸和平交流的主流民意,遭到强力批评抵制。尤其是台教育主管部门被曝对高中生发放“战时青年服勤同意书”,遭质疑是要征调学生上前线。当局起初矢口否认,后在铁证面前改口将责任推给蔡当局,后尴尬表示“已停用”。
国民党人士积极揭批“青年战争动员”脉络。国民党民代陈玉珍、洪孟楷等批评,台当局先说谎,被抓包造成家长恐慌后才称“已废止”。民代万美玲、马文君等梳理发现,2023年台防务部门欲修“全民防卫动员准备法”,要求学校将16岁以上学生造册并报给军方,预备战时投入“城乡战”,遭到强力抵制未能通过,但教育部门仍暗中制定“青年服勤动员计划”,留存相关数据,表明民进党显然是“贼心不死”。赖上台不意外又偷渡“学生志愿参战”,自食其言要求义务役上战场一线。讽刺赖“不如直白喊十万青年十万军”,让民众不再有“和平幻想”。蓝营县市长则展现高度,呼吁赖调整两岸政策。新北市长侯友宜、南投县长许淑华等呼吁,避战绝对是执政者责任,赖应在两岸政策转弯降温,不要一味好勇斗狠。
岛内舆论自然生发“民进党人子女上战场”诉求。岛内青年对“学生服役”颇为群情激愤。一则热搜街访中,多名学生高喊绝不签署,点名“赖清德的小孩从美国回来上战场”。这显然是民众特别是青年,对生存威胁、经济困境和政治失灵等综合性问题的敏锐感知和直觉反应。民代赖士葆披露,“同意书”已引发社会恐慌,台北市8万学生仅4%“同意”,多数家长担忧发生战争,兵源不足,“现在不同意也得上战场”。名嘴蔡正元批评,赖“拉高中生去充人头兵就是送死”,讽刺其应把“伟大的机会”留给民进党官员、党工职、家属、侧翼和网军。民代罗廷玮等人亦就此质询顾立雄和台教育部门负责人郑英耀等,包括赖及顾、郑本人在内的民进党高官,在岛内和海外子女是否参与“民力训练”、前述“同意书”或从军,后者未能作出肯定性答复。
岛内舆论深入分析赖强推“防卫韧性”的复杂考虑。学者王凤生指出,岛内对战争敏感度极高,赖因此用模糊的“防卫韧性”包装实质战备需求,回避民众惧战厌战情绪,推动台湾社会默许战争准备,同时向美展示台“全民捍卫第一岛链战略目标的决心”。民代张智伦直指,赖当局为拼凑出“40万可恃民力”,遂把歪脑筋动到学生、警员头上。民代李彦秀则表示,“40万民力背后是40万个家庭和200万张深入各阶层的选票”,赖借此可名正言顺动用公帑谋求连任。“风传媒”则指出,“同意书”再度暴露台社会潜藏的“反战、忧战、恐战”情绪,这是“抗中保台”亢奋背后的实态。揭露日殖时期将台卷入“总体战”,以“志愿青年团”旗号将台学生送往南洋战场,还要求冲绳家庭“志愿”送孩童参加“义勇队”“挺身队”,“为天皇玉碎”。彼时日本强迫“学徒出阵”,与赖当局推动延长兵役、“全社会防卫韧性”和“青年服勤”,有“令人毛骨悚然的既视感”,表明赖不止情感“亲日”、政治“靠美”,其“谋独”手法亦杂糅美、日的战争策略,值得高度警惕。
岛内舆论亦对“韧性防卫”作出技术性批评。民众党“党团总召”黄国昌认为,赖要求“民代全勤”,但“防卫委”首次会议就有多人缺席,显然并不重视这个没有授权、混乱体制、权责不明的“赖办黑机关”。名嘴沈富雄、郭正亮均表示,“40万民兵”没有法源,“效法乌克兰”必定洋相百出。台《联合报》也指出,“防卫委”所谓“民防专家”提出的体制外、非专业离谱规划,更多是政治表演的花拳绣腿,在实战中反而会拖后腿。
“青年参战”议题激烈触动岛内社会逆鳞义愤,踢到民意铁板,岛内在野党和社会舆论联手取得局部阶段性反制成果,表明岛内社会面对民进党强行“改造”逼压时,仍能表现出显著有效的鲁棒性和复原力。但应当看到,一方面,在野阵营、主流舆论、网络民意和社区民情更多是自发而动,缺少主动性、自觉性、规模性的战略指导和政治整合,是零散舆论靠爆点议题汇聚燎原,其反制成功兼具偶然性和必然性,亦未能在阶段性胜利后,凝聚可用民气,上升到全民或立法层面对赖当局“以武谋独”的否定和反制。
另一方面,民进党的暂时回收亦体现策略性和欺骗性。在赖当局看来,由于在野党整体难以撼动执政党优势,民进党有能力持续“绿化”社会舆论,以及外部环境变化持续“有利台湾抗中”,“靠美反中”“保台自决”仍占据舆论上风,建构政治正确。例如有蓝营民代只反对“青年参战”,却表示接受台湾强化“防卫韧性”必要性,与民进党“目标一致、方式不同”,如同部分蓝营舆论认同“赖祖国论向中华民国靠拢”一样,对赖当局的两面性、挑衅性和危害性认识不清,仍欲绥靖,对民进党“新两国论”谬论和分裂做法的批判不彻底,就有可能为对方策略转进、反将一军、釜底抽薪埋伏笔。
总而言之,岛内在野阵营、民间力量和社会舆论仍需进一步提高重视、深化认识,加强整合、长期发力,才能阻止民进党以退为进、迂回突袭、反复攻坚、蚕食鲸吞偷渡其武装台湾社会改造,谋求在台海引战招战备战的危险想定。
(刘匡宇,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副研究员)
本文摘编版首发于《两岸关系》2024年第1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