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台湾研究》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 研究成果

徐晓全:中华文化是民族复兴的底气,融合式交流增进同胞心灵契合

2025年09月24日来源:台湾研究微信公众号作者:徐晓全

9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网站主编、副研究员徐晓全应邀在贵州参加黔台会及系列活动期间,接受深圳卫视直新闻采访,围绕当前两岸文化交流的新变化、特点及意义等热点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题1您认为此次以“加油文化”为主题的两岸媒体寻源活动有什么独特意义?

加油文化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精神的具体体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加油文化鼓励人们踔厉奋发、拼搏进取、追逐梦想等。传承加油文化,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本次两岸媒体寻源活动,真正做到了把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贯穿始终。这几天看到的贵州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成就等中国式现代化的贵州实践,实际上其背后更层次的文化基因,就包括加油文化,这是我们民族复兴的底气。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加速推进的今天,传承和弘扬加油文化,对于凝聚中华民族的团结意志、提升文化自信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契合今天两岸关系发展的实际需要。

问题2“加油”一词所蕴含的拼搏、奋进、互助的精神,为何成为连接两岸同胞情感的独特文化纽带?

答:两岸同胞同祖同根,血脉相连,文化相通,明清时期大陆先民过台湾,筚路蓝缕开发台湾,在台湾传承至今的拼搏、奋进精神,与加油文化的基因一脉相承。因此,加油文化这一主题,比较容易引发两岸同胞共鸣和共情,从而有利于增进彼此的心灵契合。

问题3您认为此类以文化寻根和青年体验为主题的交流活动,对于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具有怎样的重要性?

答:祖国大陆持续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在岛内民进党当局百般阻挠两岸交流、妄图切断两岸历史文化连接的复杂背景下,这种两岸交流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化寻根,唤起的是两岸同胞共同的文化根脉与记忆,特别是通过沉浸式体验的方式,让两岸同胞在交流体验中,产生文化共鸣,重新建立文化连接、情感连接,促进心灵契合。同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度了解,有助于澄清台湾同胞对大陆的误解,激发台湾同胞对大陆的向往,促进他们更积极主动融入大陆发展进程,有利于增进和平统一的动力。

问题4您认为现在两岸交流呈现一个怎样的趋势

答:尽管赖清德上台以来,变本加厉阻挠和破坏两岸交流,而且不遗余力抹黑、污蔑大陆,阻止台湾同胞正确认识大陆。但仍有许多台湾同胞,不惧怕民进党的恐吓与威胁,在大陆持续扩大两岸交流合作的政策感召下,愿意来感受真实的大陆。总体上来看,现在两岸交流呈现民间交流持续热络并且逐渐扩大的趋势。

问题5在您看来,此次“两岸媒体感知多彩贵州 黔西南‘加油文化’寻源活动”在报道上,两岸青年媒体人和自媒体人有何新意?是否能够引起两岸民众情感上的共鸣?

答:这次活动也体现了近年来两岸交流活动的重要发展趋势,两岸青年沉浸式感受大陆发展成就、共同挖掘发展成就背后的文化因素两岸青年媒体人和自媒体人,亲身体验大陆发展成就,用各自的社交媒体把真实、客观的大陆发展故事、文化故事等传播出去,吸引更多的台湾同胞来感受大陆、融入大陆。这次活动的最大亮点,是两岸青年自媒体人的深度融合。这种深度融合,不同于以往简单的交流报道,而是两岸青年媒体人和自媒体人基于共同的文化基因、志趣爱好的融合式交流,是同胞亲情的自然流露。通过融合式交流,传递的不仅仅是大陆的美景、美食和文化,更重要的是两岸同胞在共同采访、制作及分享视频中展现的浓浓的同胞情。这种同胞情谊是两岸同胞发自内心的表达和流露,是“两岸一家亲”的真实写照,真正体现了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这次活动通过最受两岸同胞喜爱的短视频、直播等形式传播,话题新颖,吸引力强,而且传播速度快,即时性、互动性强,特别是在青年群体中容易产生共情、共鸣。更重要的是,这种报道,不进行任何口号式、说教式宣传,而是采取记录真实日常生活的方式,让台湾同胞更能感受到大陆的文化底蕴、制度优势、发展成就等。

问题6:您认为未来两岸交流合作还可以在哪些领域和形式上进行创新,以吸引更多台湾同胞,尤其是青年一代积极参与?

答:两岸青年都处于一个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共同的文化基因及时代机遇,为两岸青年携手推动民族复兴创造了条件。大陆不仅有福建的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每个地方都有具有本地特色的丰富资源和发展优势,都愿意与台湾同胞分享,比如汽车、航天科技、AI产业、影视制作等,会积极为台湾同胞参与两岸融合发展创造一切条件。只要台湾同胞愿意来,总有属于自己的意想不到的收获。未来如果继续推动两岸从简单的交流合作走向更加深度的共同创作,凝聚两岸创意和智慧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让台湾青年能找到自己实现价值的空间,享受大陆发展红利,那么就会吸引越来越多台湾同胞融入大陆发展进程。


附录:关于“加油文化”

清代张锳任兴义府知府(1841年上任)期间,兴办书院,发展教育。其子张之洞努力奋进,十六岁便中顺天府乡试第一名,成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民间流传,张锳每日午夜,派差役挑桐油篓巡城,见有人家挑灯夜读,便加勺灯油以示鼓励。张锳为读书人“添灯加油”的佳话,经世代流传,成为“加油”一词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