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党当局妄图打造“非红供应链”
民进党当局所谓的“非红供应链”,即指排除大陆企业、中间产品和原材料的、贴靠美西方的、与所谓“盟友”间建立的供应链。赖清德近期频频发表关于打造“非红供应链”的言论。2月17日,赖清德与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副助理波廷杰见面时称,期盼与美国共同打造所谓“非红供应链”“确保台湾、美国与全球民主伙伴持续保有科技优势”;后又在“哈利法克斯台北论坛”、会见日本众议院成员等多个场合鼓吹与“盟友”建立“非红供应链”“民主伙伴供应链”。岛内行政机构各部门均跟进造势,形成“集团作战”的态势,对民众“洗脑”。就目前看,民进党当局推动“非红供应链”有两个重要产业抓手。
第一,以台积电为首的半导体产业。台积电在全球半导体制造业领域居垄断地位,全球芯片代工市场占有率在60%以上,全球小于10纳米的先进制程高达92%由台湾生产。近年来,AI芯片成为新一轮科技竞争的焦点,台积电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民进党当局一方面将半导体产业作为向美西方贴靠、投诚的重要工具;另一方面搞“大内宣”,渲染台积电是“护台神山”,是美西方不得不保护台湾的“硅盾”。赖清德近日提出“全球半导体民主供应链伙伴倡议”,称要与“民主伙伴”,共建“AI芯片产业链全球联盟”,以及“高端芯片关联产业‘民主供应链’”。近日,台积电宣布将向美国新增至少1000亿美元投资,不但要新建3座晶圆厂、2座封装设备工厂还要在美设立研发中心。加上拜登政府时期台积电承诺对美投资的部分,台积电对美投资总额将超过1650亿美元,被称为“美国史上规模最大的单项海外直接投资案”。
第二,无人机产业。蔡英文任内就力推无人机产业“去红化”,限制大陆品牌、大陆零件入岛。赖清德上任后,把无人机产业列为“五大信赖产业”重要内容,图谋将台湾打造为“亚太无人机非红供应链中心”。民进党当局为迎合特朗普需求,针对无人机拟订了三大策略:打造无人机产业集群、布局国际市场、以及自主关键技术等。台经济部门负责人郭智辉称要“争取‘非红供应链’订单”,妄称取代大陆,占领全球无人机70%的市场。
民进党当局打造“非红供应链”的三大意图
(一)推动“台独”经济施政。“台独”理念深深刻在民进党当局的基因中,其政经施政均围绕“台独”进行。蔡英文当局执政8年,利用中美博弈升级、全球供应链深刻变革之机,阻碍两岸高科技产业合作、削弱台商对大陆投资、配合美国对大陆进行芯片产品封锁、限制两岸交流交往,对两岸经贸关系造成严重负面影响。赖清德推动“非红供应链”与蔡当局一脉相承,其主要目的是切断两岸产业链联系、摆脱对大陆经济依赖,是其“台独”经济施政的重要一环。3月中旬,赖清德召开所谓“国安高层会议”并在会后讲话中,再度宣扬两岸“互不隶属”的分裂谬论,极力渲染“大陆威胁”,将大陆界定为“境外敌对势力”;在两岸经贸方面提出要对两岸经贸进行“策略性结构调整”,尤其人流、物流、金流及技术,要进行必要、有序调整,以确保“台湾经济安全”。
(二)向特朗普表忠心,配合美遏华政策。自特朗普第一任期以来,美国逐渐强化将就将中国视为最大的竞争对手的战略倾向。供应链“武器化”是美遏华的手段之一,包括威逼利诱其盟友搞对华“脱钩断链”、拉拢盟友组建“供应链联盟”等。特朗普2.0时代,延续“美国优先”战略框架下的“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政策风格,力推“制造业回流美国”、高度重视半导体等产业安全。赖清德提出“非红供应链”就是迎合美方持续削弱中国大陆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地位的意图。此外,在特朗普提出对芯片产品加税后,赖清德立刻提出“全球半导体民主供应链伙伴倡议”,鼓吹“台湾是美国重建制造业及巩固高科技领导地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伙伴”,响应美国对于保持尖端技术优势地位以及高科技产业供应链安全的关切。
(三)拉拢所谓“盟友”,增加与大陆对抗资本。民进党当局虚空索敌,编造所谓“民主对抗威权”的虚假叙事,谬以为通过所谓“民主供应链”合作就能拉帮结派抵抗大陆。2月底,赖清德在接见日本众议院成员时表示,“除了半导体,台、日也能够在氢能及无人机领域加强合作,共同打造‘非红供应链’”。台湾驻以色列所谓“代表”提出“台湾、美国、以色列互为可靠的理念相近伙伴”,有能力“连手组建全球民主国家半导体及关键科技供应链”。台湾对外部门负责人吴钊燮在与陶宛国会成员见面时,称“立陶宛拥有生产芯片不可或缺的雷射尖端技术”,怂恿其应响应台湾关于半导体及关键科技供应链的倡议。
“非红供应链”必然失败
(一)两岸经济深度融合,脱不了钩,也断不了链
第一,从经济规律看,两岸经济仍有一定互补性。台湾与大陆产业、劳动力、资源禀赋等结构不同,是构成两岸经济合作的基础。虽然近年来两岸产业出现一定竞合效应,但大陆在劳动力及土地供给与价格、产业链聚集、产业创新、超大规模内需市场、资本市场发展等多方面对台企都很大吸引力;而台企在专业电子代工服务、半导体、机械等产业具有一定技术、人才优势,两岸产业合作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第二,从市场规律看,台湾对大陆市场及产业链依赖程度大。大陆有14亿多人口,有超过4亿并不断扩大的中等收入群体,还有1.7亿户经营主体,是全球最具成长性的超大规模市场;产业韧性强,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和不断增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大陆目前仍是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以及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据大陆方面统计,2024年两岸贸易总额2929.71亿美元,同比增长9.4%。大陆仍是台商重要的投资目的地,据台湾方面统计,截止去年底台商对大陆投资累计规模超过2000亿美元;截至2024年第3季度,台湾1746家上市(柜)公司中,有1205家赴大陆投资,占比达到7成。经过三十余年发展,两岸生产网络绵密,台湾已深度融入大陆部分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强行“断链”对台湾损失巨大。
第三,从历史规律看,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两岸经济一体化才符合台湾的发展利益。推动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促进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向纵深发展,实现全球资源优化配置,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动力,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符合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过去几年美国寻求供应链“去中国化”,人为割裂全球产供链,严重破坏市场规则和国际经贸秩序,损人害己、不得人心。对台湾来说,要和平、要发展、要交流、要合作,是台湾社会的主流民意。深化两岸经济一体化,有利于台湾获得安全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有利于企业、民众分享大陆经济发展红利;有利于提升两岸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推动两岸迈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民进党当局推动“非红供应链”本质是挑动反中、抗中,升高两岸对立,是拿台湾的发展利益换取“台独”的政治资本。
(二)美台利益存在根本矛盾,“非红供应链”将牺牲台湾利益。美国历来奉行“美国利益优先”,台湾的利益根本不在美国的考虑之中。赖清德打着“民主供应链”的幌子摇尾乞怜,自以为对美国有价值,但美国只想巧取豪夺。近年来台积电被逼赴美投资就深刻揭示了美方的“零和”游戏思维定式和霸权心态。拜登政府对台积电的掠夺还算披着“温情”的外纱,任内签署了《芯片和科学法案》,以产业补贴政策吸引台积电赴美。特朗普对拜登的芯片补贴政策则嗤之以鼻,直接威胁对台产芯片加征高关税胁迫台积电赴美。民进党当局无力保护台积电,任由美方为所欲为,甚至称台积电赴美投资是台美关系“历史性的时刻”。台湾地区前领导人马英九痛批“这是重大安全危机,对人民的信心、两岸关系与未来台湾地缘政治都是负面重击”。蓝营民意代表怒斥“赖当局出卖台湾科技产业”“护台神山崩塌”。台《联合报》批称,美“对台积电的种种手段丑陋、有失大国风范,但终究得逞”。
(三)无人机等产业脱离大陆根本无法发展。大陆在全球电池、马达、传感器以及国防产业关键的稀土材料供应方面占据主导地位,排除大陆关键原材料和关键零组件,台湾搞无人机产业“非红供应链”寸步难行。台湾无人机制造商智飞科技表示,曾尝试在台军方无人机原型机中以澳大利亚产品取代大陆制引擎,但发现成本高出20倍。此外,台湾光学镜头、热感应器与稳定器的云台系统等组装成本高,也限制了台湾无人机产业独立发展。台湾经济部门负责人郭智辉不得不承认,目前国际无人机核心系统、次系统及零组件多来自大陆“红色供应链”。
两岸经济在资金、市场、技术、人才等方面各具优势,两岸产业链供应链紧密联结,推进两岸产业合作有利于两岸企业发展,增进两岸同胞民生福祉。台湾工商界对赖清德当局执意推动“红色供应链”不以为然,商总荣誉理事长赖正镒喊话,“两岸还是应该要维持稳定的人流、物流、金流,对台湾的整体贸易与经济发展才有帮助”。近年来大陆推动战略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不少领域已处于全球第一方阵甚至领先地位。大陆新发展格局为台商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提升两岸产业链、供应链的国际竞争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进一步扩大两岸交流、深化融合发展才是最有利于台湾的选择。
(本文原载《两岸关系》202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