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赖清德上台以来,进一步强推“去中国化”,炮制升级版“文化台独”,其手段更毒、行径更恶、影响更深,不仅引发岛内巨大争议和反对,更加剧两岸敌意对抗,进一步危害和破坏当前的两岸关系。
一、“去中国化”的倒行逆施
赖清德自称“务实台独工作者”,上台一年多来顽固坚持“台独”立场,多次鼓吹“新两国论”,近期更是在文化教育领域变本加厉推行“去中国化”分裂活动,竭力抹杀两岸同根同源的历史文化纽带。
一是修改地名强推“去蒋化”。民进党当局为谋取政治利益推行“去中化”,大搞“文化台独”,任何与中国、中华等有关的名称、符号,以及与蒋介石、蒋经国等人物有关联的场所、地名,都被其视为眼中钉,欲去之而后快。2025年3月,台教育部门施压岛内部分大学更改场馆名称,如台湾中原大学“中正楼”更名为“智信楼”,台北科技大学“中正纪念馆”改名为“学生活动中心”,馆内一楼“中正厅”更名为“大礼堂”。4月,台防务部门又公告修正两蒋慈湖、大溪管理要点,将“谒灵”用语修正为“入营”,并删除“陵 寝”字样。岛内使用长达50年之久的“谒灵”“陵寝”等词语成为历史。5月,台当局又以“转型正义”为名,强推“威权象征命名街道”的更名作业,其中包括全台316条“中 正路”“经国路”等公共设施。消息一出,立即引发台湾社会强烈不满。据相关县市机构统计,目前全台共有316条“中正路”,一旦改名,至少有50多万民众需更换身份证件,换路牌、门牌的成本更高达数百万元新台币。网络投票显示,对于“全台中正路改名”,84%的网友表示反对,认为是在“浪费公款”。此外,台内政部门还计划移除蒋介石的塑像、铜像等公共设施。截至2025年4月底,内政部门列管941笔威权象征,已处置264笔,尚有677笔待处理。对此,作为蒋家后代的台北市长蒋万安直言,赖清德当局“只搞政治,不办正事”。
二是切割中华文化力推“去中化”“去汉化”。民进党当局的“去中国化”行动集中在教育领域,重点是修改历史课纲,切断两岸历史联系。值得注意的是,民进党当局的“去中国化”操作已触及军事院校,要求岛内大专制军校通识教育删除“中国现代史”课程,改为“世界历史”,并缩减相关课程含“孙子兵法”的学分。此外,赖清德公开反对“台湾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在2024年“5·20”演讲中公然声称“1624 年,台湾从台南出发,开启台湾全球化的开端”,并将1624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南市设立殖民据点美化为“台湾历史起点”。赖清德在民进党“全代会”上发表致辞时全程采用闽南语,台当局教育部门也宣布,将“闽南语语言能力认证考试”更名为“台湾台语语言能力认证考试”,引发社会广泛争议。2025年5月,台行政机构官网将原本明确标注“汉人占总人口96.4%”的表述,替换为含糊其辞的“其余人口占96.2%”,其荒谬程度正如国民党“立委”林沛祥讽刺的“不如直接说火星来的”。
三是撕裂民族认同塑造“媚日化”。赖清德当局通过 一系列政策和舆论引导,在意识形态上推动“台独”论述, 试图通过语言、文化和符号的转换,建构“台湾民族”认同和“非中国人”的身份认同。为此,赖清德一方面在公开场合多次强调“台湾是民主政权”,淡化“中华民国”的历史定位,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活动美化荷兰、日本殖民历史,如耗资8600万元新台币制作歌仔音乐剧《1624》,推出《湾生》《返校》等多部宣扬“台独史观”的影视剧。5月,民进党当局举行所谓“欧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赖清德在讲话中刻意强调“欧战胜利”,忽略中华民族抗战胜利事实,歪曲二战历史。更有甚者,赖清德在公开场合扬言“台湾与日本的感情不是只像朋友一样,是像家人一样”,遭岛内舆论抨击“对日本殖民时期屠戮台湾民众的惨痛过去选择性失忆”。
二、“去中国化”背后的“台独”图谋
民进党赖清德当局上台以来的“去中国化”可谓花招百出、伎俩不断,既有民进党惯用的手法,也有“赖氏台独”的新特点、新动向。总结来看,大体有以下几点:
一是以“转型正义”为名义。民进党当局的“去中国化”政策多以“转型正义”为包装,试图赋予其道德和制度上的 “正当性”。如内政部门推动移除“威权象征”即是以“促 进转型正义条例”为主要依据。不过,岛内舆论指出这种 “转型正义”选择性地针对蒋介石、蒋经国等历史人物,却对日本殖民时期的遗留符号鲜有动作,显示出“台独”意识的倾向性。
二是文化教育的渐进渗透。民进党当局的“去中国化”是其全面推进“台独”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通过教育、文化等领域的渐进改变来实现。例如,课纲调整并非直接否定中国历史,而是通过重新编排和诠释,潜移默化地影响年轻一代的历史观。
三是手段更具挑衅性。相较于陈水扁和蔡英文时期,赖清德当局推动“文化台独”的态度更为坚决,手段更为强硬,甚至不惜动用司法手段、制造“绿色恐怖”达成目的。如对于两岸正常的文化交流,甚至是民间宗教信仰领域的交流,都不惜打上所谓“对台统战工具”的标签,诬称大陆“通过妈祖庙影响台湾选举”,并威胁称“土地公是不是该管好你的土地”。
不论民进党当局“去中国化”的骗术有多少花招,其背后都包藏“台独”祸心。正如岛内媒体评论,民进党及赖清德施行这种骗术的目的,一是妄图切割两岸的文化联结、铲除台湾文化的“根”。二是为了欺骗岛内民众,让他们以为“没有中华文化”的台湾可以走向世界。赖清德之流的根本意图还是“去中国化”,谋求“台独”。
三、民进党“去中国化” 图谋注定失败
民进党赖清德当局一意孤行推动“去中国化”闹剧,不仅面临台湾基层与民意的强烈反弹,更加剧了台湾社会的文化分裂和意识形态对立,带来了高昂的经济成本与社会撕裂风险。有舆论批评“民进党搞‘台独’、‘去中国化’,不但可能动摇社会之本,还会让台湾举步维艰,更会断送台湾年轻人走向世界的竞争力”。岛内近期民调结果显示,赖清德的满意度已经掉到40%以下,不满意的人数头一回超过了 50%,岛内民众对他处理两岸关系的信心已经荡然无存。
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中华文化已根植于台 湾社会的方方面面。大陆日益增长的文化自信与国际影响 力,必将从各个层面辐射岛内并逐步破解“去中国化”的迷思。民进党赖清德当局的“去中国化”,不仅无法割裂两岸的历史文化联结,更不能改变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事实。“去中国化”的历史倒车,逆历史大势而动,无异于螳臂当车,必将遭到越来越多两岸同胞的强烈反对和坚决抵制。
(尹茂祥,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
原载《台湾工作通讯》2025年6月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