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台湾研究》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 研究成果

谢楠:民意海啸宣告赖清德施政“总失败”

2025年09月08日来源:台湾研究微信公众号作者:谢楠

8月23日,台湾地区第二波“大罢免”投票结果出炉,结果并不意外,7名国民党“立委”罢免投票全部未获通过。经历了7月26日第一波“大罢免大失败”后,坚拒道歉调整的赖当局再被岛内民众教训。投票结果凸显了岛内主流民意对赖清德当局执政全面否定,要求赖与绿营摒弃“台独”意识形态挂帅、“斗字当先”的施政路线,回归理性务实。

 一、面对“大罢免大失败”,赖决意“战到底”

“726”“大失败”后,面对岛内要求检讨道歉声浪,赖居然首先选择切割撇责,有意把“黑锅”甩向发动“大罢免”的“民间团体”,令“用钱用力又用情”的曹兴诚之流崩溃至极,后不得不丢出自己的亲从铁杆、民进党秘书长林右昌止血,并在党内会议上不痛不痒的表示所谓歉意。但性格执拗傲慢的赖拒不认输,下令民进党全党总动员,要求各派系必须团结一致,对第二轮罢免目标“立委”发动“精准打击”,千方百计催出基本盘,力争“拉下一席是一席”。
    祭出“资源牌”。宣布成立“云嘉南灾后复原前进指挥所”,表示将对受灾严重的民众、商户发放淹水救助金,未来还会投入上千亿元新台币进行治水。赖还多次南下勘灾,一再表示台湾防务部门将“义不容辞站在第一线”,拼命对自己昔日傲慢言行进行找补,意图挽救已然崩塌的人设形象。
    猛打“抗中保台牌”。绿营再度锁定陆配群体,强行解除在台陆配、花莲县富里学田村长邓万华职务。台内政部门负责人刘世芳妄称,在台陆配担任公职必须放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向“单一国家”效忠,叫嚣“两岸两国互不隶属”,公然唱和赖氏“新两国论”。绿营侧翼则借势煽风点火,猛打支持在台陆配的第二轮“大罢免”目标“立委”游颢是“亲共接受统战卖台”。
    赖还亲自上阵推销媚日“终战说”。8月15日这个对于中华民族极为重要特殊的日子里,赖背弃民族历史,附和日本右翼势力的“终战说”,公然为侵略者漂白洗底,甚至捏造“民主对抗威权”的虚假叙事,试图以此拉拢外部势力“反中抗中”。

二、岛内社会各界反弹强烈,蓝白合作拼全胜   

赖与绿营继续强推“大罢免”引发社会各界强烈不满。从七月底到八月初,岛内多家民调都显示赖与绿营支持度、信任度大崩盘。亲绿的“台湾民意基金会”8月最新民调显示,54%的人不认同赖施政,仅有33%人认同,意味着赖当选所仰赖的四成深绿基本盘也呈崩塌态势,而民进党支持度更“雪崩式下跌”至不足三成。

美特朗普关税大棒落下,更激起了新一波“反赖疑美”民意海啸。赖与绿营一直声称“台美关系坚如磐石”,但其“贴美谋独”特质却被特朗普死死拿捏,沦为被美方予取予求的“血包”。8月初,美直接对台祭出“20%+N”的关税大棒,将在现有对台关税上叠加征收20%。面对美方敲骨吸髓般的经济勒索,赖当局无能无力应对,彻底引爆岛内各界不满,“反赖疑美”氛围持续升温,终于酿成新一波民意海啸。
      在野党也不敢松懈,坚持团结“抗绿”。韩国瑜、卢秀燕、黄国昌等明星政治人物全上一线,通过扫街拜票各种方式全力催票。同时,蓝营青年军制作发布“莱尔校长”宣传片,以生动接地气的形式,充分曝光赖及绿营颟顸傲慢、贪婪无能的丑恶嘴脸,引发全台热嘲。

三、两轮“大罢免”投票和“核三公投”投票是对绿营执政团队与路线的全面否定

 31席蓝营“立委”罢免案全数被封,充分表明岛内绝大多数民众已经彻底厌倦了赖上台后“斗字当头”的施政路线,对绿营眼中只有政治算计、罔顾经济民生极为不满,对赖与绿营操弄“抗中保台”、煽动社会对立对抗,意图剪灭在野势力、打造“绿营一党独大”“赖氏一人独裁”的强烈反对。

“核三延役公投”虽因整体投票率低于三成、赞成票数未达500万票门槛而未过关,但434万赞成票、74%的赞成比凸显岛内主流民意对绿营长期高举的“反核神主牌”的否定,对赖与“绿友友”们以发展绿电之名行政治分赃之实的强烈不满。偏绿的童子贤直接点破了“派系吃绿电”这个“皇帝的新装”,将绿营各派系疯狂撕咬争夺每年数千亿元绿能补贴款的丑态摊在阳光下。岛内民众借“核三延役公投”对绿营的“非核家园”政策投下反对票,其实是要求绿营应尽快回归“理性务实”施政路线。

四、赖与绿营的下一步?

赖和绿营会彻底重组执政团队、调整施政路线吗?恐怕不乐观。

很难期待一个性格执拗顽固的赖清德会道歉放权、俯身接受外界批评,更难期待一个底色鲜明的“务实台独工作者”会改变“抗中谋独”路线。未来极有可能再丢出几个民怨极大的部门负责人止损,转身组建“斗性”更强的团队加力固权。事实上,赖重新启用前内政部门负责人徐国勇担任绿营秘书长,有分析指出,未来赖与绿营绝对会“斗到底”。
    若赖与绿营执意“头铁”,“撞了南墙也不回头”,坚持一条道走到黑,未来必将被更大规模的民意海啸彻底冲垮!


      (谢楠,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