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台湾旅游业的“旺季寒冬”与金门旅游的“逆势升温”,构成了一幅极具反差的旅游图景。今年暑期旅游旺季,台湾酒店入住率不足五成、旅游逆差扩至220亿美元,而金门县的陆客人潮鼎沸、“小三通”客轮班班客满。与此同时,2024年277万台湾民众冲破“禁团令”赴陆旅游的选择,更将“政治操弄”与“民心所向”的博弈推向台前。这组反差强烈的现象,不仅勾勒出两岸旅游市场的真实生态,更揭示出两岸交流是台湾旅游复苏的命脉,折射出交流不可逆、民心难阻隔的深层规律。
一、台旅游业困于“台独”操弄
台湾旅游业的惨淡,本质是民进党当局将经济产业绑上“政治战车”后,引发的系统性连锁反应。其困境并非短期市场波动,而是核心客源断裂、区域竞争失势的溃败,根源则是“为政治舍经济”的“台独”意识形态操弄。
从客源来源构成方面看,大陆曾是台湾旅游业的“压舱石”。2015年418万人次的陆客,直接支撑起岛内酒店、餐饮、交通的全链条运转。但民进党当局为谋“独”私利,人为阻断两岸旅游通道,2024年大陆赴台游客仅余38.2万人次,核心增长引擎骤然“熄火”。更致命的是,这一缺口无法被民进党当局宣称的其他市场填补:日本、韩国等周边地区通过密集航点、优惠票价、创新产品等分流游客。连台湾民众都用脚投票,2024年台湾民众赴日旅游600万人次,赴台的日本人却仅131万人次,“岛内留不住人、岛外吸不来客”的困境愈发凸显。
这场溃败的核心,是民进党当局“政治凌驾经济”的思维对旅游产业的扼杀。当旅游业成为“抗中”的筹码,当大陆市场被视为“威胁”而非“机遇”,台湾旅游业失去的不仅是客源,更是产业升级的方向与民生经济的支撑。
二、金门破局印证民心所向
在台湾整体旅游业陷入寒冬时,金门的逆势上扬与277万台湾民众赴陆旅游的选择,以“地方主动”与“民众用脚投票”的方式,绕开了民进党当局的政治壁垒,揭示了两岸旅游的核心密码:交流是刚需,民心是根基。
金门的突围,是“地方突破政治桎梏、拥抱两岸红利”的典范。作为两岸“小三通”的前沿,金门县跳出民进党当局的政策束缚,直接与大陆沟通协商,而大陆充分考虑岛内民意有所呼,大陆也积极回应,恢复福建居民赴金旅游。近期,金门还推出“2025金门亲子嘉年华”,以海岛生活节、街头文化艺术节等多元活动打造旅游品牌,景点的商铺更普遍支持支付宝、微信支付,精准承接两岸交流需求。自去年9月以来,金门累计入境陆客超13万人次,这份成绩单背后,是“以民众需求为先”对“政治操弄”的完胜。
而277万台湾民众赴陆旅游的选择,则是“民心难违”的直接体现。即便在“禁团令”限制下,2024年台赴陆游客仍占台出境旅游总人次的16.4%,稳居第二大目的地。这一数据背后,是民意不可割裂的需求:经济上,大陆是台湾最大贸易伙伴,2024年台对陆出口占比31.7%,自然吸引很多台胞来大陆旅行;情感上,两岸同文同种的根脉,让寻根、探亲、祭祖成为来大陆旅行无法被禁令阻断的刚需;景色上,大陆西北西南的独特风光、与周边国家或地区差异化的路线,以及“地理近、语言通”的优势,更吸引台胞体验深度游。更重要的是,亲身赴陆的台湾民众,尤其是青年群体,返回台湾后分享大陆发展见闻、真实生活体验,形成口碑传播,与金门旅游盛况形成“共振效应”,打破了民进党当局的“信息茧房”,让更多台湾民众意识到“开放交流才是正途”。
三、两岸融合方为旅游发展正道
民进党当局的“政治操弄”或许能短期阻碍客源流动,却无法阻断民心相通的渴望。无论是金门的“地方主动”,还是民众的“个体选择”,本质都是对“两岸交流不可逆”的实践证明。它们撕开了民进党当局“禁团令”的裂缝,也为台湾旅游业的复苏提供了增进两岸交流的清晰路径。
两岸旅游的发展,从来不是“要不要交流”,而是“如何打破壁垒、推动深度融合”。两岸旅游业交流也绝非简单的客源互补,而是多领域的资源深度联动。从资源协同看,两岸旅游资源的互补性堪称“天然契合”。大陆拥有广袤的山水景观与深厚的历史底蕴——从黄山的奇松怪石到西安的兵马俑,从敦煌的莫高窟到云南的少数民族文化,满足游客对“宏大叙事”与“多元体验”的需求;从阿里山的日出到垦丁的热带风情,台湾以精致的人文景观与特色民俗见长,擅长打造“小而美”的深度体验。二者结合,可催生极具竞争力的创新产品。从市场与产业协同看,融合能释放“1+1>2”的增长动能。对台湾而言,大陆庞大的出境游市场是拯救旅游业的“活水”;对大陆而言,台湾的短途旅游便利性与精细化服务,可成为沿海居民“周末游”“短途游”的优选。更重要的是,通过增加两岸航班、打通支付壁垒、统一旅游服务标准,还能带动交通、餐饮、购物等全产业链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两岸同属中华文化,旅游是联结彼此的天然纽带。当金门的客轮载满陆客,当台湾民众赴陆的脚步不停,当两岸的山水与文化能自由串联,两岸旅游就能够成为惠及两岸民众的“民生工程”。这是民心所向,也是大势所趋。以交流为径,以民心为向,两岸旅游的未来,必将走向更广阔的融合之路。
(郑育礼,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