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 学术资源

新形势下国共交流机制的定位与作用

2014年06月05日来源:台湾研究所

  作者:朱卫东

  2008年3月,随着民进党“台独”政权垮台、国民党重新执政,台湾局势发生了重大的积极变化,两岸领导人高瞻远瞩,充分把握由此而带来的难得历史机遇,共同努力,迅速打开了冰封10多年的两岸政治僵局,推动两岸关系进入和平稳定发展的正常轨道。在实现两岸关系的历史性转折过程中,国共交流机制的建立与功能的发挥,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未来,在实现两岸整合的伟大工程中,如何进一步充分发挥好这一机制和平台的作用,积极稳妥地解决好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不断巩固和促进两岸关系向前发展的势头,进而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制度性框架,是当前两岸当局和学界应该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

  一、国共交流是两岸政党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九二共识”是国共交流合作的政治基础

  国共交流机制肇始于2005年4月29日胡锦涛总书记与国民党连战主席共同发布的“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中有关“建立党对党定期沟通平台”的共识,而实现国共两党主要领导人60年来首次会谈的政治基础则是“九二共识”。1992年两岸达成的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是两岸为凝聚共同基础而暂时搁置重大分歧的成功范例,它既确认了双方的共同立场,又搁置了彼此的政治分歧,是海峡两岸平等协商、求同存异的最大公约数。由于有了“九二共识”这一共同基础,两岸才得以成功举行“汪辜会谈”,开启两岸关系由对峙走向对话、由对立走向合作的新阶段。但此后,台湾方面对待共识的态度发生了逆转,李登辉时期的国民党对此态度暧昧模糊,并蓄意扩大解释;陈水扁、民进党上台后,不仅拒绝接受一个中国原则,更以各种借口歪曲、否定、攻击和污蔑“九二共识”,致使两岸政治僵局持续,两会商谈与对话难以恢复,国共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迟迟难以开展。

  “九二共识”的核心与灵魂是一中原则。对大陆而言,这是一个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舍此,两岸和谈的性质就发生了质变,两岸政党交流也就失去了改善两岸关系与追求和平统一的意义。鉴于“九二共识”的核心地位与特殊作用,大陆方面开始将岛内各方对待“九二共识”的态度作为重要的检验指标。2000年民进党上台后,大陆在过去一直强调“在一个中国原则或前提下”才能进行两岸接触复谈条件之外,又多提供给台湾方面一个选择,即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这一变化照顾了目前的两岸现实,也体现了大陆方面愿意解决问题的诚意和建设性态度。至此,“九二共识”不仅成为大陆方面恢复两岸对话与谈判的政治基础,也实际成为中国共产党同台湾朝野政党、团体打交道的基本前提。

  在“九二共识”基础上,2005年国共两党关系走上了新的历史起点。胡总书记在与连战主席会谈时强调,基于认同“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立场,共同致力于维护台海和平稳定,促进两岸关系发展,谋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的时代背景下两党交往的政治基础,也是两党的共同主张①。连战也指出,国民党反对“台独”,主张在“九二共识”架构下进行有意义的沟通,建立一个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环境。2008年3月26 日,胡锦涛主席应约同美国总统布什通电话时表示,“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恢复两岸协商谈判是我们的一贯立场”②,马英九在“5 . 20就职演说”中也正式宣示“今后将继续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尽早恢复协商”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