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 学术资源

新形势下国际和地区格局调整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影响分析

2014年07月17日来源:张华

  当前,世界正处于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际战略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两岸关系的发展历来受到国际环境的重大影响,因此本文拟从新现实主义的角度出发,对影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全球战略格局、台湾问题主要博弈方和台湾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实力对比状态等因素进行分析,并试图评估国际和地区格局调整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影响。

  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面临的国际和地区格局

  第一,全球战略格局的变化。当前国际格局总体呈现“一超多强”状态,美国仍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同时形成中、俄、欧、日等多个力量中心 。

  在当前及可预见的一段时期内,美国仍将是世界头号强国。21世纪初,美国将战略重心由欧洲转向中东 ,先后进行了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为此付出了超过1万亿美元军费和死伤数千人的代价。尽管如此,美国GDP仍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两倍多,军费开支比其后17个国家的总和还要多,而且美国强大的主要因素(包括法治精神和传统、高度统一的社会价值观、技术和制度创新以及发达的公民社会)没有发生改变,美国现在处于一座平顶山上,“未来20年内仍是唯一的超级大国” 。

  在美国“独霸”的同时,世界多极化进程明显加快 ,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区域强国的实力明显增强。一般认为,西欧、日本、中国、俄罗斯、印度等是除美国之外的世界五大力量中心。当前,西欧虽受债务危机影响较深,但主要成员国(德、法、英)的实力并未受到严重冲击;日本在经历了第二个“失去的十年”之后,虽然遭受特大地震海啸的袭击,但经济有望逐渐走出低谷。更重要的是,以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为代表的金砖国家的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日益成为全球经济和政治改革的主要参与者,对国际社会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见表一和表二)。

表一: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占世界GDP的比重(按市场汇率计算) 单位:%

类别 年份        1980        1990        2000        2009        2015

发达国家        68.5        75.1        76.2        66.4        58.1

新兴市场        31.5        24.9        23.6        33.6        41.9

表二: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占世界GDP的比重(按实际购买力计算)单位:%

类别 年份        1980        1990        2000        2009        2015

发达国家        62.4        61.4        59.6        50        44

新兴市场        37.6        38.6        40.7        50        56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2010年4月数据库资料整理。

  第二,亚太地区战略格局的重塑。亚太地区战略格局的最主要塑造方是美国和中国,表现形式是两国的实力对比和互动关系。具体表现在:

  一是中国快速发展,与美国的实力差距大幅缩小。21世纪最为重大的国际事件就是中国崛起。在经济总量方面,2000年,中国的GDP是1.2万亿美元,美国是 9.8万亿美元,中国是美国的1/8;至2010年,中国的GDP增长了近5倍达到6万亿,美国增长了1.5倍达到14.6万亿,二者之间的差距缩减至2/5(见图一)。在军事实力方面,2000年中国的军费开支是321亿美元,美国为3759亿美元,中国是美国的1/10;2010 年,中国为1143亿美元,美国为6871亿美元,中国增长至美国的1/6; 未来一段时间,即使中国的经济增速或将放缓,但美国仍未完全从金融危机中走出,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仍将大于美国,因此美中实力差距进一步缩小将是发展趋势。

  二是美国战略重心东移,中美关系变得日益复杂。为了因应中美实力差距的变化,奥巴马政府提出战略重心东移战略,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多层面高调“重返亚太”,强化与亚洲军事盟友和合作伙伴的关系。虽然中美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共同利益,中美经贸关系持续健康发展,2008年以来中美领导人的会面和会晤十余次,美国政府也不断向外界声称将与中国建立“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并不寻求遏制中国崛起的政策。尽管如此,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的学者、媒体都将美国战略重心东移解释成围堵、遏制中国崛起,至少是“平衡中国在该地区不断扩散的影响力” ,中美之间仍存在着巨大的战略互不信任 。

图一:美中两国国民生产总值(GDP)对比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IMF《世界经济展望》数据库自行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