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 学术资源

“法理台独”困境简析

2014年08月07日来源:张 华

 

  

  

  

  民进党弊案缠身难以脱困,“台独”政权岌岌可危。为稳住基本盘,陈水扁重回“急独”路线,把“公投新宪”作为他任期最后阶段的主要施政目标,为2008年完成“法理台独”铺路。然而,无论是从法理依据、国际环境,还是岛内主流民意,或是“台独”的组织基础各方面来看,“法理台独”都不可能得逞。

  

  一、台湾不存在进行“自决台独”和“公投拒统”的法理依据

  在国际法认定“台湾的主权和领土属于中国”的法理限定下,“台独”势力鼓吹的“住民自决”和“台独公投”理论缺乏法理依据。

  (一)台湾不是一个国家,台湾主权属于中国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虽然日本在19世纪末通过甲午战争窃取了中国的台湾、澎湖等地,但1943年12月1日,中英美三国元首共同发表的《开罗宣言》中宣告:“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及使日本在中国所窃取之领土,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1。1945年,中美英三国元首共同发表的《波茨坦公告》中规定,“《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2。同年9月2日,《日本无条件投降书》承诺“承担忠诚履行《波茨坦公告》各项规定之义务”。《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重要文献从国际法高度再次肯定了台湾是中国的领土。据此,中国政府于1945年10月25日收复台湾、澎湖列岛,恢复对台湾行使主权。1972年中日恢复邦交时和1978年中日友好条约中,日本都声明“遵循《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的立场”3。《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不仅为世界各国所确认,也是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结束后处理台湾问题的国际法依据。

  (二)“住民自决”、“公投台独”是对国际法的滥用

  民进党早期主张“住民自决”,即“公投建立一个台湾共和国”;1999年通过“台湾前途决议文”之后转为“公投拒统”阶段,即“台湾是一个独立国家”,“任何独立现状的改变需要由台湾人民公投决定”。民进党所鼓吹的“公投”和“住民自决”论调事实上都是对“民族自决权”的滥用。

  所谓“民族自决权”,是为解决二战后期殖民地和殖民主义问题而提出的。1960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以独立的宣言》(联合国大会1514号决议)中指出,“民族自决权”是指“殖民地人民或托管地、非自治领地的人民在非殖民化过程中所行使的实现国家独立的权力”,但“任何旨在部分地或全面地分裂一个国家的团结和破坏其领土完整的企图,都是与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相违背的”4。1970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关于各国依联合国宪章建立友好关系及合作之国际法则之宣言》更明确强调,“民族自决权”“不得被解释为授权或鼓励采取任何行动,去全面或局部地分裂或侵犯主权和独立国家的领土完整或政治统一” 5。陈水扁当局将“民族自决”篡改为“住民自决”,鼓吹“台湾的前途应由台湾全体人民自己决定”、“台湾现状的改变要公民投票”言论;推出旨在建立一个新主权国家的“统独公投”、“防卫性公投”、“和平公投”、“公投新宪”等活动和议题。问题是,台湾不是殖民地、托管地、非自治领地,而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台湾人民也不是一个独立民族,而属于中华民族一部分。因此,台湾根本不具备“民族自决”资格,也不具有进行“台独公投”合法性。所谓“住民自决”、“公投”完全是“台独”分子对“民族自决”刻意的歪曲和滥用,其实质在于“民族分离”,在于通过“公投”、“制宪”等手段来实现台湾所谓的“事实独立”和“法理独立”,这种做法完全违背国际法。

  

  二、推动“法理台独”是对国际新秩序的严重挑衅

  争取所谓“国际法人资格”,实现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的国际法律定位,损害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是“台独”分裂势力在国际上推行“台独”活动的重要企图。但一个中国原则已成为国际新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任何违反这一世界潮流和挑衅这一新秩序的活动及团体都必然遭致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

  (一)“台独”不符合国际新秩序中的一个中国原则

  自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以后,一个中国原则就为国际社会所公认。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综合实力及国际地位的提升,“一个中国”受到世界各国的尊重。近十年来,祖国大陆在一列“反独”斗争中,向全世界明确表达了中国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信心、决心与能力,同时也声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坚定立场,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明确表示反对“台独”,反对台湾当局任何旨在改变台湾地位和走向“台独”的言行,反对台湾当局破坏台湾海峡地区的和平与稳定6。“一个中国”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奉行的原则,成为国际新秩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法理台独”违反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潮流

  当今新世界格局的大环境下,昔日的政治对立和军事斗争已被和平与发展所取代。尤其是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让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利益越来越紧密的交织在一起,维持和平、发展经济已经成为彼此共同的需要和共识。就亚太地区来讲,一方面,亚太地区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的利益密切相连,另一方面,各个国家和地区都需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因此,亚太国家和地区共同的愿望就是在一个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中集中精力发展经济,而不希望任何区域冲突和矛盾引发危机和战争。因为任何一个区域冲突或矛盾都极有可能导致周边国家和地区为此付出巨大的政治、经济代价,这是包括中国大陆在内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不想看到的。

  台湾海峡作为一个存在潜在危机的热点地区,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重点。国际社会、尤其是亚太周边国家都普遍期待台海地区的分歧与争端能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因此,民进党片面推动 “法理台独”不仅完全违背世界主流价值,而且还会因为引发台海战争而遭致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

  (三)“法理台独”与美国的国家利益向背

  虽然“台独”势力视美国为靠山,但美国认为,维持台海现状可使其在付出最小代价地情况下获取最大政治利益。而民进党推动“法理台独”不但会改变现状,更会引发台海战争,这不仅有拉美下水的可能,还会影响美国目前的国家整体战略。因此,美国不会无限制纵容“台独”发展。一方面,美国坚持一个中国政策、遏制“台独”的恶性膨胀符合自身利益。一旦“台独”有改变现状的迹象,美国定会加强管制“台独”。陈水扁宣布“公投”、“制宪”直至今年初“废统”都引发了美国的严厉警告:2004年底,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在访问北京时便明确声明“不支持台独”、“台湾不是主权独立国家”7。2005年初,美国副国务卿阿米塔吉进一步说明,“美国同意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台湾是一枚地雷”等8。今年5月,美国副国务卿佐利克在美国国会表示,他要“说得清楚一点,台独就是战争”;“如果美国错误计算敏感的台海问题将断送很多生命”9。另一方面,美国战略重心的调整有利于“遏独”。在中国成为新的世界格局中无法忽视的重要力量后,政治上,美国在反恐、稳定伊拉克局势、伊朗、中东和朝核以及防止大规模杀伤武器扩散等一系列国际和地区问题上,都需要与中国合作。经济上,中美之间经贸关系迅速发展,合作共赢基础不断扩大、层级快速提升,美国需要追求与中国战略合作的稳定性与长期性。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不希望台湾海峡出现危机升高的紧急状态使其顾此失彼,也不希望因为台湾问题引发与中国的紧张关系。

  在国际社会存在强大“反独”力量的情况下,台湾当局重返联合国和挤进世界卫生组织的图谋连年遭到挫败,许多与台湾当局有“外交关系”的国家与大陆建交或复交,台湾所谓的“邦交国”越来越少。显然,在中国的大国地位早已确立的今天,反对“台独”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需要10;同时,国际社会已经形成了有利于发展两岸关系、开展“反独”、“遏独”斗争的国际氛围。

  三、“法理台独”让台湾政、经、社会付出巨大成本

  陈水扁上台6年来,全面推动“台独”路线,让台湾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都付出惨重的代价。事实证明,“台独”之路行不通。

  (一)“台独”给台湾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为防止台湾经济过渡向大陆倾斜,为推行“法理台独”创造条件,民进党当局违背经济规律,无视岛内民众根本利益,无视大陆对台湾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台独”执政,选举挂帅,恶化两岸政治关系,紧缩两岸经贸交流。但这不仅不可能从根本上切断两岸紧密的经贸联系,反而使台湾陷入自上世纪经济起飞之后的空前困境,岛内民众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一是各项经济指标严重倒退。从2000年至今,台湾年平均经济增长率大幅下降为3.6%,主要经济指标由“四小龙”之首滑落到末尾;失业率一直高达4%以上11。全球经济竞争力排名不断后延,去年更是10年来的最大退步12。台湾的财政由盈余转为赤字,股市跌掉6成,贫富差距明显扩大,民生“痛苦指数”只增不减,贫困人口的不断增加。二是岛内产业空洞化。“台独”施政、政局动荡导致投资环境恶化,民间投资不断减少,目前是岛内民间投资创40年来最低纪录,外商流失现象日趋严重,100多家美台商会会员自台湾撤资,欧洲在台商会以及与台湾技术合作最密切的日商,也都不断缩小在台湾的投资规模。三是台湾经济边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国际产业分工发展的新趋势,尤其是在东亚经济一体化逐渐成型的大环境下,台当局以“台独”意识主导财经政策,继续阻挠两岸经贸关系的作为,不仅削弱了台湾的全球竞争力,也使台湾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和角色面临非常尴尬的境地,这些都极有可能使台湾在新一轮东亚乃至全球经济格局重组中陷入“经济边缘化”的危险。

  经济是最大也是最根本的政治。没有经济基础作后盾,“法理台独”阴谋当然不会得逞。

  (二)“台独”施政导致台湾政局持续动荡

  民进党坚持“台独”路线导致最大的政治恶果就是造成岛内蓝绿激烈对立,台湾政局动荡不安,民进党执政陷入空转。

  2000年民进党上台后,将是否符合“台独”的标准评价政治人物和政党团体;通过“本土”与“外省”、“爱台”与“卖台”等挑起族群、省籍、“统独”矛盾;通过丑化、歪曲、诬蔑手法打击泛蓝阵营,并刻意制造蓝绿对抗。由于蓝绿政治立场严重对立、互信全无,加上民进党长期的打压、对抗,导致蓝绿双方围绕岛内的公共事务、大陆政策、人士决策,以及历次选举进行激烈对抗和斗争,岛内因此形成了“立法院”乱相丛生、选举过程互相攻歼,“统独”斗争异常激烈的混乱局面。政局的动荡不安,必然导致执政陷入空转。陈水扁执政6周年之际,各项执政指标都不合格,改革沦为选举和推动“台独”的口号,两岸关系陷入空前政治僵局。陈水扁的施政满意仅有16%,不满意度则创下70%的历史新高13。

  (三)“台独”引发台湾社会分裂,价值观混乱。

  社会学家认为,人与人之间正面的互动交流,社会的和谐、公平、正义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凝聚力对于实现政党或团体的政治目标非常重要。但民进党的“台独”政策导致目前岛内社会矛盾尖锐,社会价值观混乱,民众对政治人物的信任感尽失殆尽。整个社会的民众向心力和凝聚力日渐流失,民进党推动“台独”的社会资源越来越少。

  一是因蓝绿长期激烈,台湾社会形成明显的“二元对抗”型社会,不同支持者之间的对立与社会矛盾随着政局的动荡而不断激化,这种“二元对立”的社会不但进一步加深了台湾的社会裂痕,还延宕了台湾社会的向前发展。二是民进党煽动民粹、肆意丑化、诬蔑、攻击政敌的手法严重冲击和破坏了台湾社会很多传统价值观,包括人际之间的互惠、道德义务、社会责任与信任等,加上民进党的政党形象在陈水扁上台短短6年的时间里迅速恶化,所谓的民主、改革、清廉的核心价值完全被权谋、贪腐、堕落、“黑金”所取代。整个社会出现了“只有蓝绿、没有黑白”、“只问立场、不论是非”的奇特现象。而部分政治人物诚信尽失、人格破产也给岛内社会作了最恶劣的示范,进而引发了严重的道德与信任危机。

  其实,民进党上台时,很多选民对其寄予很高期望,以为民进党能够给台湾社会来活力,给政治带来清廉,给民众带来好处,给两岸关系带来稳定。结果正好相反,民进党不仅交出了一份不及格的成绩单,还把自己推向了人民的反面;不但没尝到“台独”带来的好处,反而为“台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四、岛内主流民意不接受“法理台独”

  在台湾,“维持两岸现状”是岛内近10多年来的主流民意,这对于岛内政局和两岸关系的发展至关重要。如今,在“和平发展”已成为两岸关系主题之际,这一岛内主流民意结构的超稳定性更加明显,“法理台独”无法逾越这个结构性瓶颈。

  (一)“台独”活动没有改变岛内传统的主流民意走向

  尽管李登辉、陈水扁等分裂势力极力鼓吹“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持续推动“正名”、“去中国化”政策,培植“台独”认同,扩大“台独”社会基础,寻求实现其“法理台独”的民意基础。但以下几个具有指标意义的“统独”民调显示,岛内主流民意并没有随分裂势力的操作而发生明显变化。

  在“国家认同”方面,2003年陈水扁提出“制宪”后,TVBS的民调结果显示,支持“制宪”的只有23%,支持更改“国号”的民众更少到18%;而赞成维持“中华民国”“国号”的民众高达66%,甚至民进党内也有53%的支持者赞成维持现有“国号”14。陈水扁在2004年5月20日“就职”演说中宣称将推动制定“新宪法”,年代电视台的民调显示,60%的民众不同意更改“国号”或制定“新宪法”15。今年初陈水扁的“废统”仅为极少数民众认可,《联合报》民调显示只有18%的支持率,TVBS只有15%的人支持,而年代电视台的民调更少至8.1%的民众坚持“废统”16。“身份认同”方面,台湾政治大学选举中心的民调显示,从2000年6月到2005年6月,承认自己是“中国人”或“既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的台湾民众仍占多数,两者合计超过50%17。台湾的“统独”认同方面,10多年来,台湾民意总体结构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超稳定状况,即主张维持两岸现状的民众所占比例居多,平均值超过80%,而主张急统、“急独”的偏少,平均值分别不超过10%18。

  (二)大陆争取岛内民心的工作见效,岛内民意开始朝“反独促和”的方向演进。

  与台当局操作“台独”冒险动作孑然相反的是,大陆对台政策的新举措和新思维。一是出台《反分裂国家法》,以制定法律的方式界定两岸关系和分裂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的行为,强调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决不允许任何借口下进行任何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和活动”,强力震慑了“台独”分子,遏制了陈水扁当局的政治冒险企图。二是“四点意见”突出“以民为本”。台湾同胞是遏制“台独”和发展两岸关系的重要力量。为切实照顾台胞利益,基于“四点意见”精神,大陆主动推出一系列利于两岸交流的配套措施。包括开放台湾农产品零关税登陆、简化台胞登陆手续、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放宽台胞在大陆就业的条件、降低台生的学费以及为中小型台湾企业提供银行融资、促进两岸交流合作、惠及台湾同胞的十五项政策,在岛内各界产生热烈反响,受到岛内多数民众的认同和支持。三是大陆主动邀请国、亲、新三党访问大陆,与之建立党际交流的长效机制,有力的引导了民意走向,缓解了两岸政治僵局的紧张气氛。而岛内媒体对三党访问大陆的跟踪报道,导正了岛内民众对大陆的偏见、歪曲的了解,减少了对大陆的猜忌。其直接作用就是“台独”势力惯用的“联共卖台”伎俩开始失灵,岛内民意开始朝“反独促和”的方向演进。民调显示,近几年来,认为大陆对台湾友善的比例基本维持在20%—30%左右,但2005年连宋访问大陆以后,友善比例上升到39.3%,高于认为不友善的民众比例19。随着两岸交流的密切与深化,这种比例也会逐年升高,“台独”势力操纵民意、煽动民粹的能力必将不断弱化。

  

  五、“法理台独”缺乏坚实的组织基础

  任何一种政治运动或社会活动的成功都需要强大的组织推动力量。然而,推动“法理台独”的泛绿阵营本身并非铁板一块,不仅存在路线斗争,权力斗争也因政治分赃的不均而时常激烈。这是民进党推动“法理台独”所难以解决的自身问题。

  (一)民进党内部矛盾丛生不利于“台独”路线的推行

  民进党自成立之后,就对“台独是资产还是负债”的问题产生多次争论。民进党上台后,这种争议持续存在,尤其是民进党2004年“立委”选败后,党内要求反省“台独”路线的声音再次高涨。罗文嘉、段宜康等青壮派“立委”发起 “新民进党运动”,要求民进党进行反省与改革。有民进党“立委”抨击陈水扁不应操作“制宪正名”20,建议“考虑取消或修改台独党纲”21,“做不到的部分,干脆直接拿掉”22。2005年5月,连宋登陆后民意支持度明显升高,民进党的支持度却因不放弃“台独”党纲而持续下降,党内再次爆发对“本土路线”的反对声音。虽然这些声音目前在“极端台独”势力高压下尚不能成为民进党的主流,却反映了民进党寻求长远发展和主张“台独”之间的矛盾和困境。

此外,自2005年以来接连被媒体揭发的重大弊案,尤其是与陈水扁亲信、家人,甚至他本人关系密切的各种贪腐案件,严重冲击了民进党的政党形象,吞噬了民进党的政权合法性。岛内“反贪倒扁”声浪不断高涨,民进党政权岌岌可危。作为一个视“胜选”为生命的政党,面对未来两年3场重要选举(今年底“北、高市长及市议员”、明年“立委”以及2008年“总统”选举),民进党目前最紧迫的任务是,必须尽快采取有效措降低弊案的巨大负面冲击、施提升政党形象。但已经彻底失去反省能力的民进党当权派,却将更多的经历放在党内权力争斗上。一是陈水扁的“权力保卫战”和“四大天王”争夺当前政治利益的矛盾。二是“四大天王”内部围绕2008年“总统”选举而明争暗斗。

政党团结与否直接影响该党的战斗力,民进党面对执政困境虽然表面上一团和气,但党内各种矛盾已经激化。如何摆脱危机,以及如何处理党的团结问题正在牵扯着民进党的大量精力。

  (二)“台独”工具化、庸俗化降低自身吸引力

  一是陈水扁将“台独”作为牟取选举利益、捞取政治资本的工具。2000年陈水扁上台前,为吸引选民,赢得选举,喊出“新中间路线”。上台之初由于政权不稳,陈水扁不敢明目张胆搞“台独”,而是抛出所谓的“四不一没有”,作为“渐进台独”的掩护。随着政权的相对稳固,陈水扁开始采取激进方式推动“渐进台独”。2002年,陈又抛出“一边一国”论,2003年全力推动“公投立法”。之后,陈水扁为赢得连任,还刻意将“台独公投”与2004年“总统”选举绑在一起。显然,“拼台独”只不过是陈水扁“拼选举”、“拼连任”的代名词而已。2004年民进党“立委”选败后,陈水扁为拉拢宋楚瑜,一度召开“扁宋会”,并宣称“制宪正名”在他任内“做不到就是做不到”。但2005年连宋相继登陆,岛内出现了有利于两岸关系发展的气氛后,陈水扁为抢夺两岸关系主导权,再次高举“急独”大旗,推动“二阶段宪改”。2005年底“三合一”选举民进党再败,陈把“公投新宪”、“台独时间表”、“终统”等一系列“急独”措施作为他稳住基本盘,防止提前下台的最好利器。二是陈水扁将“台独”视为保护贪腐政权的护身符。陈水扁不仅将“台独”视为政治工具,还利用手中的权力,打着“本土”、“改革”的幌子大搞官商勾结、贪污腐败。当弊案接连曝光后,陈水扁高喊“保卫本土政权”的口号,制造蓝绿对抗,借“台独”、“本土”掩护贪腐。

  当“台独”成为政客实现某种政治利益的一种工具时,“台独”已经因被庸俗化而完全失去了其本身对民众的吸引力;当民众意识到陈水扁等“台独”势力推动“台独”只不过是为了掠取政治资源甚至攫取社会财富时,民众在抛弃“台独”势力的同时也会抛弃“台独”。

  

  总之,不管是“台独”生存的国际大环境还是岛内小环境,都已经发生了巨大且不利于其纵深发展的变化。美国波士顿学院(Boston College)政治学教授陆伯彬(Robert Ross)认为,“台独运动已经式微”23。虽然这种观点对于“台独”未来的发展态势未免太过乐观,但也的确说明“台独”正面临多重结构性瓶颈。这一形势,从总体上有利于台海地区的和平稳定。但鉴于“台独”本身所处的岛内外环境仍旧十分复杂,陈水扁推动“法理台独”的可能性尚无法排除。因此,对当前两岸关系来讲,“法理台独”仍是最主要的危险和最大的隐患,“反独”、“遏独”未来所面临的变数与挑战仍然很多。

  

  

  

  

1 http://www.ndl.go.jp/constitution/e/shiryo/01/002_46shoshi.html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9/24/content_1096803.

htm

2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5-04/07/content_2798807.htm

3余克礼:《“台独公投”违背国际法及联合国宪章》,载《台湾研究》,2003年第4期,3页

4http://daccessdds.un.org/doc/RESOLUTION/GEN/NR0/151/70/IMG/NR015170.pdf?OpenElement

5http://daccessdds.un.org/doc/RESOLUTION/GEN/NR0/347/58/IMG/NR034758.pdf?OpenElement

6 “陈云林:坚决反对“台独”分裂活动 努力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光明前景

—— 纪念江泽民同志《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重要讲话发表十周年”,载《求是》,2005年第四期

7 “鲍威尔谈话引发台岛震荡”,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10月27日

8 “夏馨到台北干啥”: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1月21日

9http://gb.chinareviewnews.com/crn-webapp/doc/docDetail.jsp?coluid=0&kindid=0&docid=100140614

2006-05-11“美国副国务卿佐利克:台湾独立意味着战争”星岛环球网 www.singtaonet.com

10 刘国深:《民进党意识形态研究》,水牛出版社,2006年2月,189页

11 郝凡:《台湾政经形势对社会治安的冲击与影响》,《台湾周刊》2006年第29期,7页

12 徐碧华:《从空转到停转》,台湾《联合报》,2006年6月18日

13 “施政民调扁满意度16%苏48%”,在台湾《自由时报》,2006年5月19日

14 “66%赞成维持中华民国”,载台湾《中央日报》,2003年11月27日

15 “反对制宪改国号维持现状拒急独”,载台湾《中央日报》,2004年7月3日

16 “民调:废统论后63%主张两岸维持现状”,载台湾《联合报》,2006年2月18日

 “TVBS民调四成五反对废统仅一成五表赞成”,载台湾《中央日报》,2006年2月23日

“最新民调:多数盼两岸维现状支持废统论仅8.1%”,载台湾《中央日报》,2006年2月11日

17 “台湾统独民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2005年度课题》,18页

18 “台湾统独民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2005年度课题》,1页

19 “台湾统独民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2005年度课题》,49页。

20 沙坚恒:“引咎辞职非脱罪万灵丹”,载台湾《中央日报》,2004年12月14日

21“绿委吁取消台独党纲”,载台湾《中时晚报》,2005年1月6日

22“民进党党是会议将重检视党纲”,载台湾《自由时报》,2006年4月4日

23 Robert S. Ross:Taiwan’s Fading Independence Movement,Foreign Affairs,March-April 2006,P.141

 

 

 

 

 

- 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