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 学术资源

浅析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选民投票行为的政党认同取向

2014年08月07日来源:张 华

政党认同取向是指选民以其政党认同而非其他变量为主要或唯一投票取向,是政治学理论中研究选民投票行为的主要理论模型之一。对实行西方选举制度的台湾地区来讲,选民在自1996年以来的四次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大选”)投票时表现出强烈的政党认同取向,这与台湾地区特殊的省籍结构、族群矛盾和统独认同密切相关,也与蓝绿阵营高度对决有关。正因如此,政党认同仍将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是台湾“大选”选民投票行为的重要取向。

 一、政党认同的一般理论及其在台湾政治社会中的特殊

所谓政党认同,系指“个体在其所处环境中对重要的群体目标的情感倾向”,是选民“对政党的一种心理上的归属感或忠诚感”,其形成于早期,形成后在相当长时期内高度稳定,并随着生命周期的增加而强化,不仅直接决定选民的投票行为,而且还对其他影响选民投票行为的因素产生影响。[[1]]政党认同是一种较为抽象的信念态度,包括对政党立场的支持、政党形象的满意度以及政党的主观喜好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感情倾向,对选民的投票行为起主导作用,同时具有强烈的排他性。选民投票时,以候选人是否属于选民自身所认同的政党为依据。FinkelSchrott指出,竞选期间所有的活动都只是在强化先前的偏好并激发隐藏的政党意识形态,以此促成选民依照原先的政党依附进行投票而已。因为竞选期间各项作为而导致背离原先的政治倾向或偏好的选民,大约只14%左右。[[2]]

政党认同概念源于20世纪4050代美国选举研究理论,是当时政治学研究的日常分析工具。投票行为理论中最重要的研究路径之一——社会心理学研究路径(又称密歇根学派)认为,政党认同对选民投票行为具有很强的解释力,是影响选民投票行为的长期、稳定的心理因素。但是,受6070年代以来政党解组(party delignment)、“政党衰落”的影响,西方各国选民的政党认同投票取向出现愈来愈多的浮动性(volatility),如选民分裂投票行为的大量出现,投票率不断下降,决定投票对象的时间越来越接近选举投票时间,游离(中间)选民增多,以候选人、政见为投票取向选民的趋多等等,都是政党认同对选民投票行为影响力下降的表现形式。以美国为例,20世纪5060年代,美国选民的政党认同投票取向非常明显,约有70-75%的美国人表明自己认同某一政党,但到了80年代,随着选民政党认同投票强度的弱化,分裂投票现象非常普遍,1980年美国甚至有一半以上的州政府属于分立政府。政党认同对选民投票行为作用的减弱,降低了政党认同模型对投票行为的解释力,代之而起地是经济因素和候选人整体形象成为解释选民投票行为的主要变量。

相对于西方选民政党认同强度以及投票行为中政党认同取向的弱化,台湾地区选民的政党认同投票取向有其特殊性,即台湾选民的政党认同分歧从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并随着选举的不断进行而逐渐固化,其结果就是选民政党认同投票取向的不断强化。

台湾选民的政党认同与省籍矛盾、族群认同、统独认同和国家认同密切相关。20世纪70年代起,代表台湾本省籍利益的党外反对运动风起云涌,尤其是中坜事件以及美丽岛事件的爆发,对台湾政治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至80年代,党外反对运动主张的所谓政治民主化诉求不断升高,党外人士无限夸大省籍差异并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政治动员和开展社会运动,高喊台湾人出头天口号,要求本省人与外省人平等分配上层政治权力,得到了受国民党统治的台湾本省民众的支持,并迅速形成一股强大的党外势力。1986年,党外势力组建民进党,并迅速凝聚了之前支持党外运动的本省籍民众构成自身的基本支持者。随着1987年台湾解除戒严,开放党禁、报禁,民进党成为体制内政党。之后,民进党以“本省党”自居,在各层级选举的过程中将国民党攻击成“外省党”、“卖台党”、“通共党”。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李登辉的纵容下,民进党利用闽南人占岛内总人口比重较大的优势,以及国民党当局重北轻南的经济政策,大肆煽动本省人被打压悲情意识,据此建构并宣扬与国民党大中国意识对抗的台湾认同意识。在本省精英的操作下,认同不同政党的民众之间的矛盾,逐渐演变成以代表台湾本省人利益的我群与代表外省人利益的他群两个不同族群之间的矛盾,带有统独涵义的国家认同分歧也随着台湾的政治形势以及国际情势的变化越来越显著。在这种情况下,选民的政党认同分歧越来越多的集中在“本省”与“外省”、“爱台”与“卖台”、“统”与“独”的意识形态领域。

台湾学者吴乃德指出,在社会较为分歧的政治体系中,政党经常代表着某种特定的立场,选民则根据自己的意识形态,形成特定的政党认同。[[3]]而“……理性的经济利益,比较具有可切割性及交换性;后者(身份认同)牵涉到情感、信仰及价值,是比较不能妥协、或交换的”。[[4]]显然,台湾选民这种建立在身份认同基础上的政党认同具有较强的持久性和排他性,一旦形成很难更改。这种现象自2000年以来尤为明显,选民政党认同度的不断强化进一步固化了其政党投票取向,反之政党投票取向也将随着选举的不断进行而提升选民对该政党的认同度,二者相互作用、互为强化,成为台湾选举政治中的一个重要现象。

 

二、台湾地区选民在四次“大选”中的政党认同投票取向分析

由于蓝绿阵营之间意识形态高度对立,决定了选民投票时会受限于其政党立场而表现出明显的政党取向。从岛内多家媒体所做的民调数据,以及历次候选人得票情况,可以分析选民投票行为的政党认同投票情况。本文主要采用台湾TVBS民意调查中心、台湾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等机构在四次“大选”前后所做民调数据,并结合选举结果进行宏观和趋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