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台湾研究》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 学术资源

“柯文哲现象”透视

2014年08月13日来源:王鸿志

  台北市在台湾政治版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这里长期属于蓝营票仓,只要国民党不分裂,市长选举一般没有太大悬念。近期宣布参选的“无党籍”医师柯文哲,却在本应波澜不惊的台北市长选举掀起“柯文哲旋风”,其民调支持度与国民党两位最有可能参选的连胜文、丁守中不相上下。这位柯医师魅力来源是什么,“柯文哲现象”背后又反映了哪些问题哪?

  一、柯文哲其人

  (一)基本情况

  柯文哲,1959年8月6日出生于台湾新竹市。祖父柯世元,1924年毕业于台北师范学校,曾任新竹区督学,在1947年爆发的“2?28”事件中被国民党政府拘禁并殴打致残,1950年病逝。2003年陈水扁曾为柯文哲祖父颁发“228回复名誉证书”。父亲柯承发,曾担任新竹市国小老师,后转行经商。妻子陈佩琪,现为台北市立联合医院和平妇幼院区新生儿科主任,二人育有一子两女。

  柯文哲1983年毕业于台大医学系,同期的台大校友包括“行政院长”江宜桦、新北市长朱立伦、以及台南市长赖清德。柯文哲毕业时以全台第一的成绩通过医师考试,成为一名外科医生。1993年开始,柯文哲在台大医院从事急诊与重症加护工作,期间被当时的台大外科主任朱树勋派往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医学院进修。1994年学成返台,在其领导下,台大医院率先引入体外心肺循环器叶克膜(ECMO),使台大器官移植病人的存活率大增,柯文哲也逐渐成为台湾重症加护领域权威。由于柯文哲在叶克膜临床技术领域经验丰富,大陆和香港都派人来台学习。柯文哲也不讳言“大陆的叶克膜几乎都是我教的”。

  柯文哲称自己“说话很白目,不会看人脸色,在医院就是有名的‘大炮’,因为这个记者很喜欢采访我”。例如柯文哲为营救陈水扁发言称,“陈水扁在监狱中死掉会造成社会混乱,回家死掉算陈致中的帐”。又在独派团体集会上大骂“国民党把台湾当旅社,直接在床上大便就跑掉”。还称“没想到桃园县北朝鲜化,县长吴志扬像金正日、金正恩一样”。他对自己行为的解释是,我“并非是哗众取宠,而是患有亚斯伯格症(即轻微自闭症)”,“小时候我就是个怪咖”。他还坦言,自己的儿子也患有亚斯伯格症,但可以正常上学,只是人际关系有些困难。

  (二)参政之路

  柯文哲被称“政治素人”,但“素人”只代表其无党籍的身份,并非与政治绝缘。相反,柯文哲早已“趟上了政治这滩浑水”。

  坚定支持陈水扁及民进党。1994年陈水扁竞选台北市长时,柯文哲是其医界后援会干部。2000年,柯担任陈水扁竞选“总统”台大医院后援会召集人,并为辅选请假半月。2006年陈水扁深陷贪腐丑闻,柯文哲仍坚定“挺扁”,多次强调“我不是浅绿,而是墨绿”。2012年“大选”,柯文哲又为蔡英文积极争取医界支持,并任“小英之友会”常务理事。

  不遗余力营救陈水扁出狱。2012年6月,柯文哲等人组成陈水扁医疗小组,宣称陈水扁身体转差,要求当局允许陈水扁保外就医,批评当局对扁“政治迫害”,并为此赴“监察院”陈情。2013年,柯文哲称若他选上台北市长,就是释放陈水扁的最佳机会。

  以在野大联盟形式参选台北市长。2014年1月,柯文哲正式表态参选台北市长,竞选办公室随后成立。虽然民进党中央要求柯文哲先入党,但柯凭借高人气及谢长廷、蔡英文的加持,坚持不加入民进党,质疑入党是“把狮子赶进笼子里”,要以“在野大联盟”模式竞选市长。

  二、“柯文哲现象”的背后成因

  (一)选民对两大党不满情绪加重是柯文哲异军突起的民意基础

  目前台湾社会对两大党不满的氛围为柯文哲出线提供了民意基础。民进党在成立之初,利用台湾民众对国民党统治的不满以及在统独、族群认同上的差异,迅速占领国民党之外的政治真空地带,并于2000年实现了政党轮替。但民众与民进党的蜜月期并未维持太久,上台后的民进党虽试图扮演“全民政党”角色,但受蓝绿二元对立结构制约,民进党始终未能大幅扩大其基本支持群体。相反,民进党也逐渐暴露出执政经验不足,意识形态挂帅、贪腐频发等弊端,并最终导致2008年的第二次政党轮替。重新执政的国民党,受岛内经济形势不振及社会抗议运动风气云涌的拖累,也不断陷入执政困境。尽管国民党声势低迷,但民进党也始终难以在两岸政策、“统独”立场上突破制约其发展的结构性障碍,很多选民对其诉诸民粹的竞选策略难以安心。在国、民两大党满意度普遍偏低的大背景下,拥有无党籍光环的柯文哲出现,使民众眼睛为之一亮,成为许多“投国民党不开心、投民进党不放心”选民的选择。

  (二)台北市的选民特点为柯文哲争取中间及泛蓝选票提供了宽松环境

  “柯文哲现象”之所以出现在台北市,与台北市独特的选民结构有直接关联。台北市是台湾地区政治、经济、教育、文化中心,约有选民210.27万,这里是一个闽南、客家、外省人口杂居的城市,云集了全台的党政军首脑机关及大企业、大财团总部,并凭借最高学府云集、教育资源居全台之冠等优势,成为全台中产阶级、社会精英最为集中的地区。虽然台北市选民结构蓝大绿小,但这里的教育与职业结构决定了台北市选民的整体素质较高、政治文化更加理性平和,投票的自主意识较强,特别是在地方选举中,“统独”立场、省籍因素影响力降低,“选人不选党”较为明显。目前受马当局执政绩效不佳、现任市长郝龙斌满意度低迷、民众不满情绪加重等影响,蓝营选民支持国民党的积极性受到挫伤。而柯文哲依恃着本身的挺扁墨绿色彩,吃定泛绿民众,同时利用无党籍身份争取中间及泛蓝选民。柯就“二二八”事件表示,“不一定要去追究谁是元凶”,并在办公室张贴反映中共延安时期的版画,还多次公开表示自己去过大陆18次,比所有绿营的人了解中国等。据TVBS民意调查中心3月民调,国民党认同者支持柯文哲的比例由10%增加至16%,中立选民支持柯文哲比例为39%,高于国民党连胜文的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