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 学术资源

两岸图书交流快速发展的成因简析

2014年09月30日来源:袁伟

  近几年来,两岸图书出版业交流有过一些起伏,自2004年开始有了新的发展。目前,无论是两岸图书出版业界的交流,还是两岸图书交流渠道的完善,无论是从文化高度接受对方图书的意愿,还是两岸对对方图书读者市场的形成,都呈现出两岸图书交流具有的很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图书与工业制品和农副产品不同,价值体现在精神和物质领域,因此图书市场涉及到经济利益、文化习俗、意识形态、基础知识、政治立场等多重因素,图书出版业交流的发展,可以说是两岸交流向深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一、两岸图书交流的起步、起伏到快速发展

  由于图书属于特殊的商品,图书出版交流涉及的相关因素远多于经济领域,图书交流所受到的制约因素也远多于其他领域,因此图书交流走过的路也不平坦。自1988年7月台湾当局放宽大陆书籍等出版品进入台湾地区。从大陆带大陆图书进入台湾地区主要有两种渠道,一种是经过台湾书商提出专案申请,经有关当局同意,在台出售的大陆图书还要是繁体字本。既然是“专案申请”,则是从政治角度进行限制,很多图书则会因为政治原因,特别是因为李登辉、陈水扁当局对大陆的敌意而拒绝;既然是“繁体字本”,则是从技术角度进行限制,除了两岸合作出版或是特殊排版以外的绝大部分图书都被拒绝。因此,与两岸其他交流相比,图书出版交流起点低、增长慢、有起伏。

  1988年7月至1997年5月,可以说是两岸图书交流的起步期。图书交流完全是应两岸读者的要求开展起来的,许多来到大陆的台湾同胞十分喜欢大陆图书,台湾图书出版业者看中这一商机,开始进行两岸图书交流。期间大陆图书进入台湾地区的数量近720万册,经核准在台发行则有1500余件(《推动知识共享的出版视听交流》,见《跨跃历史的鸿沟:两岸交流十年的回顾与前瞻》,台湾“行政院大陆工作委员会”编辑出版,1997年)。据台湾有关方面统计,仅1994年至1997年的4年中,大陆有关部门、机构申请在台发行制作图书即有925种、1273册,同意在台发行制作的图书达820种、1165册;台湾进口大陆出版品近400万种〈册〉(见《“中华民国”出版年鉴(1999年版)》第1296页)。从中可以看出图书交流起步不高,进展缓慢,原因主要是台湾当局对图书交流过分敏感,读者市场形成对大陆图书需要的心态需要一个过程,从事图书交流的业者也要经过必要的实践。

  1998年迎来两岸图书交流的第一个高潮期。当时,一直在推行“实质台独”和“两国论”的李登辉,已经进入任期的最后阶段,由于倒行逆施,虽说不断强化对国民党的控制力,但对社会的控制力、公共权力的行使方面已经进入跛脚状态,其提出的“戒急用忍”对两岸关系和交流的冲击力度有限,两岸交流排除干扰正常进行,图书出版业的交流也呈现良好状态。此后3年台湾地区进口大陆图书的数量达到近300万册。其中,1998年进台图书是1230696册,1999年是901784册,2000年是943942册。两岸出版业合作在台制作的图书,1998、1999、2000年度分别是66、9、29种,78、44、52册(见《“中华民国”出版年鉴(2005版)》第490页)。经过十多年的观察和尝试,顶住台湾当局的种种限制和压力,两岸图书出版业交流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在台湾当局的政治限制和技术限制范围内,如何顺利进行交流,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建立了可行的渠道。

  2000年民进党当局上台主政,加大力度限制两岸图书交流,在全面推进“渐进台独”和“法理台独”,冲击两岸关系和各项交流的同时,重申以往限制图书交流的法令,在2002年2月查扣“问津堂”书局数千册图书、“万卷楼”图书公司67箱图书,在社会上、出版界、编辑圈、销售业、读者中制造“寒蝉效应”。在“绿色恐怖”下,从事两岸图书出版业交流的业者所承受的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大为提高,直接导致两岸图书交流直线下降。2001、2002、2003年分别为509660册、420384册、560233册,3年的平均数约为2000年的一半,两岸图书出版业交流进入起伏期(见《“中华民国”出版年鉴(2005版)》第490页)。

  2004年开始两岸图书出版交流全面回升,或者说两岸图书交流进入发展期。在岛内著名网路书店、拥有90家书店的“金石堂”主持评选的“2004年台湾出版十大新闻”中,“两岸图书贸易加温”、“大陆手机短信小说风潮吹进台湾”名列其中。这一评选具有相当的权威性,500位台湾媒体人、出版人、作家及“个人化书店”店长参与了问卷调查和评选工作。评选结果说明两岸图书贸易的新发展。2004年入台图书达到1002795册(见《“中华民国”出版年鉴(2005版)》第490页),虽说还没有恢复到1998年水平,与上年度同比已经达到近1倍。台湾有关书商估计全年进口大陆图书约9000万元人民币,如果按30元一本的话,书本数量惊人,发展势头继续看好。这一态势的出现,说明两岸图书市场已经充分认识到对方图书的文化价值,两岸图书出版业交流的正常渠道基本建立,两岸销售对方图书的行销网初步建立,两岸对另一方图书的读者群初步形成,两岸合作出版、转让版权、打击盗版的观念在强化及操作制度化,两岸出版业携手合作、共同进军世界华文图书市场已经成为共识。值得指出的是,在大陆的积极推动下,在两岸文化界的呼吁下,在两岸出版业的要求下,民进党当局于2003年7月开放简体本图书入台,对图书入台的政治限制有所放宽,有利于两岸图书出版业交流的进行。

  从大陆带大陆图书进入台湾地区另一种渠道,是来往于两岸人员的随身携带。许多台湾同胞来大陆回台湾时,购买大陆图书是重要任务之一。台“中研院”文史哲研究所的研究员林庆彰教授回忆说,1989年时来大陆时,在台湾筹款300多万元新台币,在北京的中国书店一次就买走了18万册大陆版图书。书是人们可以自己采购、随身携带的,因而与两岸人员交流成正比状态,来往于两岸的人越多,作为重要采购物的图书也越多。自1987年11月开始两岸人员交流,到1992年突破100万人次,2000年达到300万人次,2005年480万人次,到2005年底总计已经超过3680万人次。根据台湾当局的规定,一般民众及机关团体学术研究需要,准许一般个人进入大陆可带回图书40种(每种限1册)、学者专家100种;大众传播机构、大专院校、学术机构等单位,以专案申请方式,则可总数不限(每种限2册)进口大陆图书参用(《留置大陆书/文教区公开贩售 新闻局将检讨》,参见2002年2月26日台湾《联合报》)。因此,仅从人员往来方面看,两岸图书非正式交流的数目可观。

  实际图书数量远高于台湾图书主管当局的统计。台湾地区大陆简体字图书业界联谊会会长、台湾万卷楼图书公司总经理梁锦兴认为,近年来大陆的简体字图书在台湾的销售以每年3%-5%的速度成长。2004年大陆销往台湾的600万册图书,总额约1.2亿元人民币,在台湾销售金额近2亿元人民币,占台湾图书销售总额的1.2%左右(台湾地区欢迎大陆图书2005-08-03)。问题是专业年鉴统计的只有约六分之一,双方误差太大。还有现有的民间统计的图书交流数,应该是图书联合销售机构统计的图书,此外个体销售商通过相关渠道进口的大陆图书也有不少。因此,图书主管机构和社会机构统计之间的差距,社会民间机构之间统计的差距,导致台湾地区进口大陆图书的具体数字很难有效统计。

  19年来,两岸图书经达了起步、发展到高潮的过程,虽说与两岸经贸往来和人员往来不同,与大陆拥有的600亿人民币、台湾拥有的近100亿人民币的图书市场相比,与2005年912亿美元的两岸经贸总额相比,两岸图书交流数量、规模有限,但由于符合图书编辑、出版、销售、交流规律,是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产物,因而具有巨大的增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