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 学术资源

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时期台湾民意的探讨

2014年11月02日来源:刘国奋

   为巩固和扩大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民意基础,了解和掌握台湾民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时期的台湾民意为探讨内容,力图通过对涉及两岸关系的台湾民意的内涵与特点、影响台湾民意的因素等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以探寻建立两岸民意的沟通与共融之路径。

   

  一、台湾民意的内涵与特点

  所谓民意,又可称为“民心”、“公意”,它是民众意见或愿望的简称,是社会上大多数成员对其相关公共事务或现象所持有的大体相近的意见、情感和行为倾向的总和,民意的客体即是那些具有重要性、普遍重要性和特殊性的议题(1)。就台湾民意的内涵而言,一方面它具有普遍性,即民众在物质生活、精神信仰和政治参与方面的诉求,尤其是民生经济是台湾民众所普遍关注的问题。另一方面,台湾民意又有相当的独特性,由于与祖国大陆多年的分离,台湾民众又有与台湾政治前途相联系的诸如“统一”或“独立”等方面的意向。就台湾民意的特点而言,以下几个方面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一)台湾民意的多元性

  由于民意是一个集合体,它具有多元性。而社会大众由社会各阶层组成,民意又会以社会阶层的不同而呈现一定的差异性。随着台湾民主化发展,民意的多元化与差异性日益突显。另一方面,与一般国家或地区的民意相比,台湾民意多元性中有一个独特的现象,即是“台独”诉求的存在。对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而言,“独立”的诉求通常是不被接受的。在台湾恰恰相反,多年来在“反中”、“去中国化”的政治操弄下,“台独”主张可以堂而皇之地宣传,而“统一”的主张却被视为“洪水猛兽”。为了达到多元民意对某一重大问题的所谓多数认同与支持,民进党和“台独”人士试图以“公投”这种“多元民意的集中”的方式实现其“台独”目的,这使得台湾多元民意变得更为复杂。20085月国民党重新执政以来,两岸关系在“九二共识”下进入到和平发展新时期,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认同已成为台湾的主流民意。然而,两岸全面、直接“三通”的实现,经贸、文化、人员等往来的密切,并未使台湾的主流民意增加对中国或两岸统一的认同。相反,据有关报道,台湾民意仍然在朝“台湾身份认同”的方向移动(2),从而加大了两岸进一步增加政治共识、展开政治对话的难度。

  (二)台湾民意的变动性

  民意如流水,这是民意的最基本、最普遍的特点。然而台湾民意的变动性有一个特殊的习惯,即给“新人”以较高的支持度,但过一段时间,民意对其标准和要求就会逐步提高。在这样先宽后严的台湾民意变动趋势下,所谓“执政优势”有时反而极有可能成为“执政包袱”。“五都选举”后,台湾民意对马英九当局的期待与要求较过去更高,而对于新出来的民进党候选人蔡英文的要求却相对较低。亦因如此,2011年的最初几个月间马英九与蔡英文的民调支持度相差不多。(3)台湾民意的这种变动特性,加上以两党竞争为主的台湾选举制度,为民进党在不对其“台独党纲”和“反中”错误路线进行任何反省与改正的情况下重夺执政大权提供可能。从民进党坚持“台独党纲”和反对“九二共识”的立场来看,如果这样的民进党再度上台执政,两岸关系极有可能出现某种程度的逆转。

  (三)台湾民意的效用性

  对于执政者来说,民意本是作为施政的着力方向,民意的效用是为从政者提供更为正确的参考意见。然而,由于台湾政治选举的频繁进行,民意在选举中的重要性更加突显,所谓“民意调查”常被用来检测政治人物的指标,同时也被某些政治人物所利用。主政者在乎民意调查,以便为其连任获得更多的支持者;在野者在乎民意调查,目的是为登上政治舞台。因而,在选举年,台湾的各种民调纷纷出笼,民调为选举服务的功能被充分利用。正是由于民意的选举功效被过度利用,台湾民意的被扭曲与被误导也就随之出现。比如陈水扁在主政时期竭力推动“公投法”的通过,试图在为“台独公投”提供法律依据的同时,利用选举塞入“公投”议题,以“公投绑大选”误导民意达到其当选目的。另外,在民进党主政时期,陈水扁当局利用“民粹主义”方式,对台湾民意进行恣意操弄与扭曲,不仅撕裂了台湾社会族群关系,也严重破坏了两岸关系的和平稳定。尽管民进党在利用与操纵民意上颇有一套,但玩过头最终还是被民众所厌倦,于2008年的选举中败下阵来。(4)这在另一个侧面显示,台湾民意的选举效用的有限性。

   

  二、影响台湾民意的因素

  影响民意走向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在涉及两岸关系方面,影响台湾民意的主要有以下六种因素。

  (一)历史因素对台湾民意的影响

  人类是有记忆的群体,因而民意具有历史记忆的传递性与延续性。在涉及两岸关系问题时,因社会、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各个历史时期的台湾民意有所不同,其相关看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处于变化之中,可称之为“历史记忆”的延续影响。所以在谈到影响台湾民意的因素问题时,我们不能忽视历史的因素。在台湾过去百余年的历史中,由于被割让及与大陆相分离,台湾民众对祖国的情感受到多重挫伤。台湾民众“要求出头天”的情感,在李登辉和陈水扁时期的政治操弄中逐渐被转为“台独意识”,他们在对台湾普通老百姓表述时,“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的政治语言进而被简化为“你是你、我是我”的口语式表达,两岸的政治关系就这么被简单地做了划分,并被台湾民众在不知不觉中所接受。在当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形势下,尽管两岸展开大交流、大合作,双方从中受益,但台湾民众对中国认同的偏差仍在持续发展之中,李登辉和陈水扁时期对台湾民众“台独意识”政治灌输的烙印一时难消。因而台湾的主流民意一方面表现为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赞成两岸发展经贸文化等交流合作,另一方面对两岸关系的主张更多地选择“维持现状”。(5

  (二)经济因素对台湾民意的影响

  一般而言,民众最基本的诉求内容不外乎从切身的经济利益考虑,即衣食住行等方面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经济问题是台湾民意中的核心问题,经济的好坏直接影响台湾民意对政党及其政治人物的支持度。因此,所谓“民意如流水”,即民意的变动与经济的景气息息相关,金融危机后民生问题更受台湾民众的关注。从近期来看,台湾民意关注的内容主要有,工资收入能否增长、失业率是否下降、贫富差距是否缩小,以及高房价问题是否能有效管控等。另一方面,由于两岸经贸等关系越来越密切,两岸关系中的经济因素也对台湾民众对当前和今后的两岸关系走向认知产生一定的影响。以往大陆经济发展水平低于台湾,在台湾当局多年的“反共”、“反中”的宣传教育下,台湾民众对发展与大陆的关系有较多的抵触情绪。相反,在大陆综合实力增强的大势下,与大陆加强经贸等往来,让台湾民众获益,必将为两岸关系的改善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与较多的民意支持。

  (三)政党斗争对台湾民意的影响

  伴随着民进党的壮大,岛内的政党斗争却日趋激烈甚至恶质化。以国、民两党为主的政治斗争高低分野并不单纯以民生问题为出发点,而更多的是以意识形态上的政治主张来划分,诸如“维持两岸现状”与“台湾独立”、“同大陆和解”与“同中国对抗”等。这一斗争还与更深层次的意识形态相联系,例如将“台湾民主化”与“台湾独立”相连接,把“同大陆交流合作”与“倾中卖台”划等号,进而对台湾民众思想意识产生极为负面的影响。民进党以“民主斗士”自居,在对台湾民众进行“本土的才是正确的”政治灌输下,以其“本土出身”、“根红苗壮”为基点,抓住其在“台湾论述”上的“制高点”,使国民党在“本土意识战场”上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台湾这一旷日持久的恶质的政党政治斗争造成的结果是,台湾民众逐渐对“台湾主体意识”的相对广泛的认同,并使得原本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国民党被迫往前者靠拢,比如马英九当局常提“以台湾为主、对人民有利”的原则,在两岸政策措施上多少有些缩手缩脚。(6 201012月台湾“陆委会主委”赖幸媛在一场公开演讲中提出“台湾人民的七个核心利益说”(7),反映出“台湾主体意识”的影响很大。台湾政党政治斗争发展到这种结果,对台湾民意、两岸关系及今后两岸统一问题都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四)媒体因素对台湾民意的影响

  在随着资讯时代的来临,新闻媒体的影响与作用越发显得重要。在台湾,新闻媒体也被认为是继立法、行政、司法之后的“第四权力”。勿庸质疑的是,台湾媒体在民主化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监督作用。但另一方面,台湾媒体的监督权在一定程度上被放大,加之台湾媒体过多,竞争尤为激烈,有的媒体为扩大影响、赚取经济利益不时有断章取义、选择性报导等做法,台湾媒体存在的问题不少。(8)而台湾又是选举频繁的地区,政党和政治人物更加重视媒体的功效,有的甚至利用过度。民进党主政8年,对新闻媒体的渗透与控制力度很大(9),使得台湾媒体也同政党分野一样,政治对立色彩相当明显,并为各自的政党及政治人物服务。除了以一般评论报道影响民众观点外,台湾媒体还有一大特色即是,为选举服务的民调的频繁出现,对选民的选举行为进行这样那样的引导和影响。台湾不少媒体民调主观意识强,党派色彩与意识形态色彩明显,不能代表真正的民意,但那些民调常会误导民意,进而直接影响执政者的决策。

     (五)大陆因素对台湾民意的影响

      大陆始终是影响台湾民意的重要因素之一。过去大陆因素对台湾民意的影响以内生与外生两个方面为主,内生的即通过固有的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等的影响及因对中华民族的情感因素所起的作用;外生的即是大陆对中国统一的坚强决心和对“台独”决不放弃使用武力的坚定立场所产生的影响。2008年以来,在“九二共识”基础上两岸实现直接“三通”,迄今两岸两会已经签署了15项协议,两岸进入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历史新阶段。相较于过去大陆经济不发达,如今大陆综合实力的提升,台湾民众对大陆的思想情感也在发生某些变化。比如,过去台湾民众害怕或不赞成与大陆交流合作的为数不少,如今已有70%以上的台湾民众赞成与大陆协商(10)。可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获台湾主流民意支持。因此说,由于大陆的进步和对台政策的得当,两岸交流合作增多和两岸民意互动增加,大陆的因素对台湾民意将会起到越来越大的影响作用。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两岸互信基础仍很脆弱,台湾对两岸关系的主流民意至多满足于“维持现状”,一旦有问题发生,台湾民意又会往“台湾主体意识”方向变动。例如,最近出现的“世卫密函”、“将军言论”等事件,台湾某些人士的“两岸敌我意识”就显露无遗,甚至对马英九当局的大陆政策大加攻击。

  (六)国际因素对台湾民意的影响

  由于历史和内在原因,国际因素特别是美国、日本因素对台湾民意有一定的影响。因美国长期插手中国台湾问题,并以“台湾的保护者”面目出现,台湾民众对美国的信赖与依赖较多。“台独”人士更是以美国为靠山,幻想美国会对“台独”出兵相护。在两岸关系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台湾民众有平衡性选择的倾向,岛内民意也发生某些微妙的变化。据台湾《远见》杂志所做的一次民调显示,两岸签订ECFA后,台湾对于“向美国购买较佳防御性武器之必要性”,有53%表示赞成,相较于前一年反而增加了5%11)。这表明,在长期的“反共”、“反中”宣传教育下,台湾民众“恐共”、“恐中”心理使得他们生怕两岸关系过热会被大陆“套牢”,因而要求购买美国武器,以求心理平衡。日本是台湾的近邻,日本对台殖民统治50年,在台湾培植了一批亲日分子,不少民进党人士和“台独”人士对日本有相当的好感。在李登辉和陈水扁主政时期台湾当局就刻意将日本对台湾民众残酷镇压和殖民统治的历史进行选择性遗忘,宁愿每年搞“二·二八事件”纪念活动,也不搞抗日纪念活动,那段国家遭侵略、同胞被屠杀的历史还被刻意从教科书中抹去。至今民进党对日本仍有相当的妥协立场,如钓鱼岛问题,民进党虽还不敢像李登辉那样说“钓鱼岛是日本的领土”,但也不敢大声说“钓鱼岛不是日本的领土”。对于李登辉一再表示“钓鱼岛是日本的领土”的说法,包括蔡英文在内的民进党领导人从未加以谴责。(12

   

  三、塑造两岸共同民意的路径与方法

  鉴于台湾民意的变动性与多元性,大陆应积极行动起来,大力展开对台湾人民的工作。早在上世纪90年代,大陆就提出“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对台政策。然而囿于当时的两岸关系格局,大陆的这一政策未能找到强有力的支撑点。而自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大陆经济实力增强,两岸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新局面的出现,让大陆“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对台政策之落实有了基本条件与实现途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的形成来之不易,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两岸关系,化解台湾民意中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利的因素十分重要;而将两岸关系最终引向统一之路,建构两岸共同民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掌握民意脉络,主导两岸关系“转型正义”

  面对以往李登辉和陈水扁时期对大陆的抹黑及对两岸关系的错误定位,两岸关系其实也面临拨乱反正的“转型正义”问题,这一“转型正义”要求民进党必须放弃“台独党纲”,承认“九二共识”,必须纠正其对“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历史与法理事实的歪曲,还原其历史真相,必须停止任何对大陆的抹黑宣传,以便为两岸民众良性互动提供前提条件。这一“转型正义”要求国民党及其他台湾有识之士应与大陆联合起来,只要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有好处,就要理直气壮地发声,而不是被民进党和“台独”人士的“倾中卖台”帽子压得喘不过气来。这一“转型正义”要求大陆积极掌握两岸民意脉络,主导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议题。大陆要高举统一大旗,让台湾民众明白:两岸统一可以将辛亥革命的任务最终完成,彻底结束外国干涉中国的历史;只要台湾不“独立”,台湾不必花冤枉钱去购外国武器,两岸亦不会发生战争;统一后台湾民众的权益不会受损只会更好。大陆在加强对台宣传的同时,正确处理好某些负面新闻也显得很重要,比如有关毒奶粉事件,大陆处理迅速,压缩了台湾绿营媒体抹黑的空间,也提升了大陆政府的形象。这一“转型正义”也要求两岸官方就两岸关系相关问题进行积极协商,不断为两岸协商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例如,海协会和海基会于68日在台北召开两岸协议成效检讨会议,这类协议成效检讨会对于巩固协议成果,推动协议执行,让两岸民众共享其利,进而巩固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意义较大。

  (二)突出两岸经贸互利性,巩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

  过好生活是民众最基本与最普遍的期待,台湾民众也不例外。在民进党主政时期,在陈水扁当局“去中国化”与“反中”的政策下,台湾民众对两岸关系和平稳定的好处没有太多的感性认识,“即使肚皮空空也要支持阿扁”为数不少。但到2008年之后,两岸进入实质交流期,3年多来,台湾民众已在两岸交流中获得不少实质利益,这对于民进党和“台独”人士的“反中”的做法有很大的冲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将更多的两岸经贸合作成果惠及广大民众,可以夯实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大陆对台政策的民众基础。在两岸经贸交流合作中,坚持互利与共享的原则十分重要,如果仅以大陆让利为基础,则这样的两岸关系是难以长久的。当然由于大陆地域广,市场空间大,台湾与大陆合作,获利肯定多于大陆,只要双方坚持互利互惠原则,对于两岸双方民众心理上的健康互动有益,其互利的好处才会长久持续下去。只要能让两岸民众获得可体验到的实实在在的利益,两岸的凝聚力就会增强,台湾民众对中国的认同意识就会逐步提升,从而为两岸统一打下坚实的民意基础。

  (三)回归中华文化本源,重建两岸民众的共同价值观

  两岸民意从对立到重合是一个非常艰苦复杂的过程,这首先需要两岸民众有共同的价值观。提到共同价值观人们可能会想到一些所谓“普世的共同价值”,如自由、民主、人权、法治等。我们不否认,这些共同价值观的建立需要长期持续的努力,其形成有一定的难度,但并非没有可能,其实这些大的价值观大陆这些年也在逐渐建立与形成之中。我们认为,两岸民众的共同价值观首先是建立在两岸共同的经济利益基础之上的,其次是长达五千多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建立两岸民众的共同价值观必不可少的要件。文化是共通的,是进入人们心灵的,是体现共同价值观的最基本的条件。除了自由、民主、人权和法治等方面,两岸在中国传统文化下还有许多不同层次的共同价值观,其内容相当广泛。例如,市场经济与儒家企业文化相结合的共同价值观,人道精神与人本思想的共同价值观,现代社区居民意识与中华和谐社会的共同价值观,等等。从当前两岸关系来看,两岸要反对分裂与对立,要有崇尚和平稳定、创造互利合作、追求共同繁荣等共同价值观,相信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只要两岸民众携手并进,定能建构起适合于自己的共同价值观,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乃至祖国统一不断提供有益的社会思维。

      (四)推动两岸民众多重互动,共写两岸人民历史新篇章

  中华民族是吃苦耐劳的民族,也是富有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民族。自两岸关系进入到和平发展新时期以来,两岸民众的互动更加频繁,这为两岸民众共写两岸历史提供良好的环境。以往两岸交流合作多侧重于经贸方面,其它方面的交流合作相对较少。2008年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局面逐渐形成,两岸各界交流交往范围不断扩大,两岸民间交流十分活跃。20095月中旬在福建召开首届海峡论坛,其主题是“扩大民间交流、加强两岸合作、促进两岸共同发展”,突出了民间性、广泛性、社会性、参与性3年多来,两岸民间交流交往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单以两岸人员往来为例,20082010年,台胞来大陆的人数分别约为436.8448.4514.1万人次;大陆居民赴台人数分别约为27.993.6166.2万人次,增幅显著(13)。另据台湾一资料显示,除了自然灾害的议题外,台湾公益资讯中心网站所列举的3245个台湾基金会,以及1128个台湾社会团体,至少有超过295家与大陆民间组织进行交流与合作(14)。可以说,两岸民间互动已向更广、更深的层次发展,为两岸关系未来良性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两岸民间交流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通过两岸民众丰富多彩的交流互动,两岸民众将会进一步增进了解、消除误会、凝聚共识,有助于加深两岸民众对两岸关系重要性的认识,进而巩固和扩大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社会和民意基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网络媒体作为新兴媒体在沟通两岸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民众的心理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网络交流形式多种多样,是参与性和互动性极强的交流平台,对此我们应大力加强“中华文化网络大平台”的构建,通过两岸民众的网络问政与民众参与等活动,推动两岸民众的多重互动,谱写两岸民众共创历史的新篇章。

   

  四、结语

  在两岸进入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今天,两岸关系正面临深刻的转型期。在这一时期,深入了解台湾民意,加强两岸民意沟通与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毛泽东有句经典名言曰:“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信在“九二共识”基础上,两岸民众以中华文化为本源而展开的多重互动必将逐步排除对两岸关系的各种不良影响,通过重建两岸民众的共同价值观,进而创造出更加璀璨的中华文明,事实将证明两岸人民才是创造两岸历史的真正主人。

   

  ——————————

  注释:

  1)民意的概念,参见:http://wenku.baidu.com/view/446cc50dba1aa8114431d9be.html

  2)刘国奋:《两岸关系新局面的影响与问题之探析》,《台湾研究》2009年第5期;《认同是中国人  正在台湾流失》,台湾《中国时报》2011121日。

  3)《改变  才能回应民意的期待》,台湾《经济日报》2011110日;《选战/双英对决五五波  堪称选战最激烈》,台湾《中央日报》2011429日;《远见民调  民进党:势均力敌》,台湾《联合报》20110512日。

  42008年以来,台湾民众对下台后的民进党的信任度持续下滑,信任指数一度跌到30%以下,参见台湾《远见》杂志民调中心民调数据,http://www.gvm.com.tw/gvsrc/index.asp?page=1

  5)《两岸/交流速度  近半民众说刚好》,台湾《中央日报》201168日;《“陆委会”民调/主张维持现状以后“独立”  创马执政来新高》,台湾《自由时报》201168日。

  6)例如,即便是ECFA对台湾有利,也被某些民进党和“台独”人士看成是“倾中卖台”的行为。

  7)《赖幸媛:台对两岸未来有自由选择权》,台湾《联合报》2010127日。

  8)《苏起:“民国”百年,“兴利”元年》,台湾《联合报》20101231日;《运用假新闻还“开枪”  丑态毕露》,台湾《中国时报》201153日。

  9)民进党在其主政时一方面提出所谓“政党退出媒体”要求,实际上是要削弱国民党对媒体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它却利用行政资源大肆占领媒体阵地。参见王茹、张敦财:《民进党的政治传播与“地下电台”、“亲绿电台”》,《台湾研究》2007年第2期。

  10)台湾“陆委会”委托TVBS民调中心所做的民调,《江陈会/为“国人健康把关  7成民众支持》,台湾《中央日报》20101220日。

  11)台湾《远见》杂志20105月所做的民调数据,对于“购买美国较佳防御性武器之必要性”有53%赞成购买,30.6%反对购买,16.4%未答。

  12)《说直话与实话有这么难?》,台湾《台湾新生报》201141日。

  13历年两岸人员往来与交流统计,参见国务院台办网站,http://www.gwytb.gov.cn/lajlwl/rywltj/201101/t20110120_1715616.htm

  14)《名家——迈向两岸社会大交流的和平之路》,台湾《中国时报》2011217日。

   

               (本文发表在《台湾研究》201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