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 学术资源

“九二共识”与两岸三党关系之探讨

2014年11月02日来源:刘国奋

  1992年,两岸两会几经协商讨论和函件来往最终达九二共识。“九二共识”形成20年来的两岸关系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只要两岸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两岸关系就能走得顺畅,反之两岸关系就会波折不断,甚至引发危机。自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进入到和平发展新阶段,四年多来两岸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交往使得两岸民众共享其利,这与两岸有着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基础分不开的。两岸关系已进入到深水区,如何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无疑需要我们去重视“九二共识”、发展“九二共识”,让两岸关系更加深入发展。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和台湾民进党是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有较大影响的政党,研究探讨这三党与“九二共识”的关系,对于我们缩小一些两岸关系中的矛盾分歧、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促进中国统一是很有意义的。

   

  一、   中国共产党与“九二共识”

   

  中共站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为谋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始终反对“台独”、“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表现了中共对原则立场的坚定性。另一方面,中共也根据形势变化,采取灵活务实的方法来处理两岸关系。“九二共识”的达成与发展反映了中共对处理两岸关系问题的认识的变化。

  一是“九二共识”与中共对两岸协商谈判问题的认识。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以来,中共不断呼吁国共两党展开第三次合作,以结束两岸军事对峙,促进两岸和平统一,并通过多种方式积极推动两岸关系发展。198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提出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政策,其中提到“共产党与国民党两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19829月中共提出了80年代的三大任务,其中之一就是要实现两岸统一。在80年代中期,中国大陆先后与英国、葡萄牙签署协定,确定了以“一国两制”模式解决香港和澳门的主权回归中国的问题。“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政策原本是用于海峡两岸统一的,然而却在香港和澳门的回归问题上进行了成功实践。港澳回归对中共统一祖国的决心是莫大的激励,因而90年代初期前,中共对经由国共谈判实现两岸统一有很高的期待,其所提的“国共谈判”其实是指“政治谈判”,在规划中的两党对等谈判主要是涉及统一后的两岸政治、经济、军事等关系的安排。然而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随着两岸交流交往的增多产生了不少问题,为解决两岸间的这些实际问题需要双方接触谈判加以解决,由此两岸事务性、功能性谈判也就走在了两岸政治谈判之前。大陆方面同意台湾方面提出的两会在事务性协商中以口头方式表述一个中国原则,这其实也是中共对两岸谈判的政策立场的一次重大调整,即一方面根据两岸关系形势的变化,将两岸谈判作了事务性谈判和政治性谈判的区分,另一方面接受了谈判对象改变的事实,即由“对等谈判”的国共两党变为“平等协商谈判”的两岸授权机构。

  二是“九二共识”与中共对两岸关系的复杂性、中国统一的长期性的认识。80年代以来,中共以“一国两制”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目标始终如一,但对两岸关系的复杂性与两岸统一的长期性的认识有所变化。以往中共呼吁“国共进行第三次合作”、展开“国共对等谈判”是直接以两岸统一为指向的,以为只要两岸展开谈判就能达成统一目标。然而,由于岛内民主选举和政党政治的发展,尤其是有“台独党纲”的民进党在台湾的实力日渐壮大,国民党已难以如蒋氏父子时代那样能左右台湾政局。加之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的剧变,以李登辉为首的台湾当局加大分裂活动力度,与民进党分头合击,对两岸关系造成较大冲击,致使两会两度中断事务性商谈,两岸关系出现停滞甚至倒退。20005月民进党上台后,陈水扁当局更是否认“九二共识”的存在,在岛内外大肆推动各种形式的“台独”活动,将两岸关系推向危险的边缘。基于李登辉中后期和陈水扁时期岛内形势变化及对两岸关系的冲击,中共进一步认识到两岸关系的复杂性与中国统一的长期性。对此,中共一方面加大对台湾民众工作的力度,另一方面将反“台独”、反分裂放在首重之位,并从法律角度予以应对,于2005年制订了《反分裂国家法》。从李登辉和陈水扁时期的两岸关系发生的波折可以看出,由于台湾执政当局对一个中国原则的偏离,并在理论与认同方面加大对台湾民众的“台独”思想意识的灌输,增加了两岸关系的复杂性,两岸统一之路被人为延长。“九二共识”虽是两岸协商谈判的基础,但台湾民众的一中认同观对两岸统一至关重要。2008年以来,中共大力展开对台湾民众的工作,并致力于两岸经贸文化等制度化建设,为巩固和扩大两岸互信基础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是“九二共识”与中共的“一个中国”。“九二共识”的内涵的核心即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政治基础,在此基础上两岸得以进行协商谈判、解决了两岸间的许多功能性、事务性问题。尤其是在2008年国民党重新执政后,马英九当局回归“九二共识”,两岸关系更是在这个共识基础上进入到和平发展新时期。从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考虑,同时也照顾到台湾同胞的感受,对于一个中国的含义大陆方面也做出一些调整。比如,从过去的“老三段论”发展到后来的“新三段论”,即从“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改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这既体现了中共坚持原则立场的坚定性,也体现其灵活、包容的一面。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八大作报告时也提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问题,他表示:“大陆和台湾虽然尚未统一,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国家领土和主权从未分割、也不容分割。两岸双方应恪守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立场,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这是中共第一次把“九二共识”写入报告,表示其对两岸这项政治基础的重视。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用了“一中框架”一词,台湾学者认为这与以往“一中原则”的表述法有所不同,“不提原则值得深思”,民进党尤应重视。[1]“一个中国”无论如何定义,“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是不可能变的,这也就是“九二共识”的精髓所在,没有这一共同认知两岸就不可能达成双赢。

   

  二、中国国民党与“九二共识”

  国民党对“九二共识”的认识与处理因其主政者立场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值得认真思考。

  一是国民党从“三不政策”到有限度接触谈判的改变。70年代末以来,国民党执政当局对中共的国共谈判呼吁始终以“三不政策”(即“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予以回应。然而到1987年底,迫于各方压力,国民党执政当局有限度开放大陆探亲政策,两岸人员往来、经贸投资等活动随之快速增加。与此同时,两岸交流交往的增多也产生了不少新的问题,亟待两岸双方权威机构协商谈判加以解决,国民党执政当局长期以来坚持的“三不政策”已难以为继。1990912日,为解决两岸遣返私渡人员、刑事犯、刑事嫌犯等问题,两岸红十字组织代表在金门签署《金门协议》,这是自1949年以来两岸民间团体受权签订的第一个书面协议。但面对日益扩大的两岸交流交往的新形势及其产生的实际问题,两岸红十字会的功能毕竟有限,国民党执政当局不得不对其所坚持的“三不政策”做出调整,即把两岸谈判导向事务性方面,以回避中共提出的两岸统一谈判的问题。1991年台湾方面率先成立“海基会”,准备以“官方授权机构”的身份与大陆方面打交道。后来大陆方面也成立与“海基会”相对应的机构——“海协会”,以促进两岸交流、维护两岸同胞的正当权益、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1992年两岸两会达成九二共识”,从而开启了两岸两会交流交往和协商谈判的模式。通过两会协商谈判解决两岸交流交往中的具体问题,表明国民党在两岸谈判问题上的“三不政策”立场的变化,从“三不政策”到有限度的两岸接触谈判,这一政策立场的调整毕竟前进了一大步,打开了两岸两会协商谈判的大门。

  二是李登辉中后期对一个中国原则的偏离教训深刻。1992年两岸两会形成九二共识以来,两岸关系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第一次“汪辜会谈后不久,李登辉当局即宣称台湾要“参与联合国”,并于当年利用一些“邦交国”在联合国为其提案申请。19943月李登辉又与日本作家司马辽太郎谈话,声称台湾自古是一块“无主之地”,自比摩西,要仿照“出埃及记”,“建立台湾人的国家”。[2]同年4月利用在千岛湖发生的刑事案件,挑起台湾民众对大陆的不满情绪,试图将其演变成政治事件。与此同时,为确立台湾“与大陆对等的、独立政治实体”地位,在国际上大搞“双重承认”等活动。尽管如此,大陆方面对推动两岸关系还是有较多的期待,19951月,江泽民主席就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发表“八点主张”。然而,李登辉当局一意孤行,继续在偏离一个中国原则的道路上前行。1995年李登辉访问美国,宣扬“主权在民”、“双重承认”等论调,两岸关系因此遭受重创。1998年两岸关系有所缓和,两岸两会举行第二次“汪辜会晤”。就在大陆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先生即将赴台访问前夕,19997月李登辉公然抛出“两国论”,声称两岸为“特殊的国与国关系”,两岸两会恢复协商谈判的尝试遭到破坏。因此可以看出,在李登辉主政的中后期,其种种脱离一个中国原则的做法使两岸关系遭受严重冲击,而让有“台独党纲”的民进党在台湾的实力不断壮大,致使国民党最终在2000年的台湾领导人选举中丢掉执政权,其教训是深刻的。

  三是“九二共识”与国民党的“一个中国”。在两蒋时期,国民党当局坚持的一个中国即是“中华民国”,两岸在一个中国问题上的斗争主要是“中国代表权之争”,在“两岸同属一中”问题上是一致的。李登辉主政前期基本上延续了蒋氏父子时期的“一个中国”政策与“中国统一”目标。例如199281,台湾“国家统一委员会”就两会商谈事务性协议时有关“一个中国”涵义问题做出“结论”认为:“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之原则,但双方所赋予之涵义有所不同”;“台湾固为中国之一部分,但大陆亦为中国之一部分”;台湾当局“已订定‘国家统一纲领’,积极谋取共识,开展统一步伐”。[3]然而在李登辉主政中后期,国民党执政当局在一个中国问题上的政策立场开始逆转,将“中华民国台湾化”,提出“中华民国在台湾”的论调,竭力谋求台湾“与大陆对等的、独立政治实体”地位。19997月,李登辉抛出“两国论”,更是其在一个中国原则问题上的背道而驰。2000年丢失在台湾的执政权后,国民党痛定思痛,对李登辉的“独台”思想进行反思。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与胡锦涛总书记共同发布“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包括“九二共识”在内的“五项共同愿景”后来被纳入到国民党的党纲,这为其后国民党领导人的大陆政策提供决策依据。国共两党能捐弃前嫌、达成和解,其最重要的因素在于国、共两党均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为谋求台海和平稳定,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维护两岸同胞利益愿做积极贡献。不过我们也看到,马英九领导下的国民党的“一中观”虽表示“两岸并非是国与国的关系”,但已不如两蒋时期的明确,国民党已不提中国统一,或可以说已放弃了统一的目标。在马英九“不统、不独、不武”的“新三不政策”下,至今都不恢复“国统纲领”,并回避两岸政治谈判。[4]

   

  三、台湾民进党与“九二共识”

  民进党一直否认“九二共识”的存在,不愿接受两岸同属一中的事实。民进党不承认“九二共识”根源在其“台独党纲”。然而,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入到新时期的形势下,民进党的“台独”立场已使其处于尴尬的境地。

  一是民进党否认“九二共识”的根子在“台独党纲”。民进党否认“九二共识”主要是出于对1991年“台独党纲”的坚持。1992年两岸两会在新加坡举行“汪辜会谈”,民进党即自行组织“辜汪会谈监督团”到新加坡闹场,名曰“替人民监督”。1999年,民进党为登上台湾执政舞台,对其“台独党纲”进行重新包装,搞了一个“台湾前途决议文”,并称“台独党纲”已被“台湾前途决议文”取代。其实“台湾前途决议文”的理由比“台独党纲”更荒谬,它声称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依目前宪法称为中华民国”,这也就是“台独”的“借壳上市”。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台湾事实独立”立场,陈水扁主政时期竭力否认“九二共识”的存在,大力推进“法理台独”,将两岸关系带向战争边缘。2008年民进党在台湾领导人选举中失败,除了陈水扁个人贪污因素,其最大的原因在于台湾民众希望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对民进党搞乱两岸关系的做法间接表达了不满情绪。然而,民进党并未在这次的选举失败中吸取教训,仍不愿修改其“台独党纲”。尽管有民进党人认为“台湾前途决议文”已取代了“台独党纲”,“台独党纲”实际上已经变成一项历史文件[5]。然而,一遇到两岸关系重大问题,民进党的“台独”尾巴就露了出来。以谢长廷所提的“宪法共识”为例,这一提法立即被其党内人士认为违反“台独党纲”、“正名制宪”。[6]

  二是民进党人士替代“九二共识”的各种用词回避了两岸关系的核心问题。1992年两岸两会往来函件均充分说明了“九二共识”的存在。虽然九二共识只是一个用词符号,两岸对一个中国原则的定义也有所不同,但其重要的部分则是两岸双方当时达成的共识内涵,即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也是迄今为止两岸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协商谈判、解决两岸间事务性问题的关键所在。而民进党基于“台独”立场,一直否认“九二共识”的存在。但是面对两岸关系不断向前发展的现实,民进党难以全然拒绝与大陆交流交往,因此也有民进党人士先后抛出多种“九二共识”的替代方案。例如,陈水扁主政时期曾一度想以“九二精神”取代“九二共识”[7]2008年谢长廷等人提出“05共识”,即两岸以2005年推动节日包机直航的模式;2010年吕秀莲提出“96共识”,即以1996年台湾首次直选领导人所形成的共识;2011年蔡英文为参加次年台湾领导人选举而提出的“台湾共识”;2012年谢长廷到大陆参加活动提出“宪法共识”。概括而言,这些所谓的“共识”用词是民进党人一厢情愿下的“造词”活动,有些替代词连民进党内部共识都达不成,更何况成为两岸共识。民进党人以这样那样的用词来代替 “九二共识”,其出发点还是不肯承认“九二共识”,企图以这些替代词否认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而坚持“九二共识”已成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核心问题,否认或回避这一核心问题,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只会起到干扰作用,当然得不到大陆方面的认可,同时也对否认者民进党自身的发展很不利。

  三是“九二共识”与民进党今后重新执政关系日渐密切。2008年以来,台湾已经过两次领导人选举,民进党两次竞选失败的重要原因是不能处理好两岸关系和认清两岸关系发展方向。2008年民进党选举失败除了陈水扁的贪污因素外,主要在于其“急独”路线让两岸关系处于战争危险边缘,选举结果表明台湾民众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因此说,这次选举其实是“法理台独”路线的失败。在2012年台湾领导人选举期间,民进党候选人蔡英文竭力否认“九二共识”、回避两岸关系问题。由于担心民进党上台会对两岸关系造成冲击,因而在投票日临近,台湾企业界人士纷纷表态支持“九二共识”,一些中间选民也不看好民进党,因而使得原本被认为较有胜选的蔡英文败下阵来。因此可以说,这次选举其实是“九二共识”的胜利。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九二共识”紧密相连,这些年来台湾民众已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因此2012年台湾领导人选举后有评论认为,“挺‘九二共识’挺的是两岸和平发展[8]。在检视败选原因时,蔡英文也曾公开表示“两岸关系是民进党重返执政的最后一哩路”[9]。可见,处理好两岸关系与民进党重掌执政权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民进党如果要想上台执政就必须清理“台独党纲”,承认“九二共识”。“台独”理论依据是建立在支解中国历史与“重构台湾历史”基础上的,根本站不住脚。民进党以往为反对国民党的“威权统治”采取“为反对而反对”的立场,这一立场至今没有改变。而在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认同已成为台湾主流民意的情况下,民进党如果继续其旧有的政党路线,则不能契合台湾的主流民意,这样的政党想要取得选举的胜利,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四、两岸三党的“结”与“解”

  在“统独”矛盾斗争中,两岸共、国、民三党的关系纠结复杂,三党都有其顾虑、包袱或难题。

  (一)两岸三党的“结”

  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持续深入发展的形势下,两岸三党的关系可能因政治性议题的涉及而变得更为复杂。在“九二共识”下,国共能捐弃前嫌、共同合作,但因双方的互信基础还较弱,尤其是国民党在岛内要面对民进党的干扰与牵制,国共两党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路上携手共进走得不是那么顺畅。民共的“结”在于民进党的“台独党纲”,因此两党至今无法展开党对党的交流交往。

   一是共产党的顾虑。中共始终站在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角度来处理两岸关系岸问题,以极大的耐心与勇气去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对于台湾岛内在“统独”问题上的变化,尤其是民进党的“台独”立场,中共是有其顾虑的。民进党执政八年,两岸关系风云变幻,其主因在于“台独”兴风作浪。下台后的民进党不对其以往错误的大陆政策进行反思、检讨,反而继续否认“九二共识”,对两岸交流交往也不持积极态度,还不时地拖国民党执政当局大陆政策的后腿,甚至以“卖台集团”相称。中共一直期待民进党放弃“台独”立场,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对台湾任何政党,只要不主张‘台独’,认同一个中国,我们都愿意同他们交往、对话、合作。”[10]尽管民进党自称有40%选民支持票,中共不能拒绝与其打交道,但基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考虑,对于不放弃“台独”主张的民进党,中共不可能与其进行党对党的交流交往。

  二是国民党的包袱。李登辉主政台湾十余年,其借推动“台湾民主化”,向台湾民众灌输所谓“台湾主体意识”,台湾民众的中国认同意识持续下降。2005年国共两党发表“五项共同愿景”,2008年来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恢复两岸协商谈判,两岸经贸、文化、社会等方面交流交往的全面展开,两岸关系必定难以回避政治性问题,马英九主政下的国民党执政当局尽管将两岸关系定位为“不是国与国的关系”而是“特殊的关系”,并继续以“不统、不独、不武”予以应对,但马英九当局仍难以全然摆脱李登辉留下的“台湾主体意识”对国民党的缠绕,这使国民党在与民进党的竞争中难有所谓的“道德至高点”优势,其大陆政策常受民进党的牵制和拖累。因此,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入深水区的形势下,国民党能否卸掉李登辉留下的政治包袱,在“九二共识”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两岸共识,对国民党的发展和两岸同胞利益的维护至关重要,也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至关重要。

  三是民进党的难题。民进党在2012年初的台湾领导人选举中败北,其重要原因在于,民进党不能正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现实,不愿废除其“台独党纲”,在两岸关系问题上拿不出让台湾民众可以放心的大陆政策。“台独党纲”既是两岸统一路上的拦路石,更是民进党今后重返执政之路要必须处理的难题。其实,“台独”说词已日渐失去对外效用性[11],但对民进党人士仍有一定的约束力。由于民进党内“台独”基本教义派势力仍较强,党内各派系又盘根错节,其“台独”政党路线得以在相互制约中延续;加之民进党“冷战反共”意识强,中华民族整体利益意识弱,其政党私心重,为夺回其在台湾的执政权,以“台独”作为其与国民党相区隔的政党理念,故而“台独党纲”一直得不到处理,成为民进党尾大不掉的难题。

  (二)两岸三党的“结”之解

  在“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历史与现实面前,两岸三党有了解结的方向,“九二共识”的实践已成为最好的注解。尽管民进党至今仍不肯承认“九二共识”,但在浩浩荡荡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中,民进党难以将其“台独理念”坚持下去。为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有两个发展方向应是确定的,并将进一步解开两岸三党的“结”。

  一是从政党利益到“以民为本”,两岸三党应共谋中华民族整体利益。每个政党有其自己的利益,但其政党利益必须让位于整个国家与民族的利益,两岸三党也不例外。不管从政治还是经济因素考虑,“台独”不是台湾真正出路;坚持“台独”立场、否认“九二共识”不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更不利于台湾自身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发展;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迅速发展、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中国大陆角色的今天,无论从台湾本身、两岸关系和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角度,还是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角度,只有两岸联合起来才是对各方最好的选择。

  二是从“求同存异”到“聚同化异”,增进两岸多重共识。“九二共识”的达成是两岸双方互谅互让的结果。“九二共识”的形成最初是为了解决两岸交流交往过程中产生的一些事务性问题,时至今日,两岸进入到全面直接“三通”的大交流、大合作阶段,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要求两岸双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九二共识”,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原有的基础之上。这种发展的眼光要求两岸双方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打破种种限制,进一步扩大两岸各项交流交往。在扩大两岸交流交往中,两岸可由“求同存异”过渡到“聚同化异”,以进一步增加两岸在各方面的共识,以厚积两岸互信基础,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断向前迈进。

  不管民进党愿意与否,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进程已悄然地将民进党卷入其中。在这一进程中,两岸三党犹如木桶中的板块,“九二共识”则是木桶的箍,其形成的木桶能装的水量可被视为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这一木桶能装多少水,有“台独党纲”的民进党无疑是木桶中的短板,其往“独”或“统”的方向走,表示木桶短板的缩减或加长。从民进党目前的本身情况看,我们不能单单期待这块短板的自我加长,还需要“工匠”的劳作,这“工匠”正是愿意共同推进两岸关系、共享发展成果的两岸民众、社会团体和政党人士等。想必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势下,共产党会有更多的耐心与信心,在两岸交流交往中化解矛盾、增进情感,让两岸在交流合作中创造更多的实质共同利益,走共同发展之路,造福于两岸人民乃至全人类;国民党会有更多的勇气与担当,只要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有好处,就要理直气壮地去做,而不要被民进党和“台独”人士的“倾中卖台”帽子压得喘不过气来;民进党会有更多的理性与决心,正视历史与现实,放弃“台独党纲”,承认“九二共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中来,做一个负责任的政党。我们相信,只要两岸三党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共同携手合作,逐步累积互信基础,定能为两岸经济的更加繁荣、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的强盛发展乃至两岸的最终统一做出积极的贡献。

   

  

 

  


 

  

注释:

  [1] 王昆义:《民进党听懂胡锦涛的话了吗?》,台湾《中时电子报》20121115日。

  

[2] 参见《台湾自立晚报》1994430-52日。

  

[3] 参见台湾《中央日报》199282日。

  

[4] 两岸关系走向:巩固现状 和平发展》,台湾《中央网路报》20121110日。

  

[5] 《“台独”党纲修不修 绿意见分歧》,台湾《中央网路报》20121020日。

  

[6]《民进党别打躲避球》,台湾《中时电子报》20121030日。

  

[7] 《“九二精神“实质内涵宜速厘清》,台湾《中国时报》20001011日。

  

[8] 《“九二共识”打败“台湾共识”》,台海网,http://www.taihainet.com/news/twnews/twdnsz/2012-01-15/801864.htm

  

[9] 《面对两岸新局  民进党应有新思维》,台湾《中央网路报》20121117日。

  

[10]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11月版,第45页。

  

[11] 《超越“台独”  排除民共交流障碍》,台湾《中时电子报》20121024日。

   

  (本文发表在《台湾研究》201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