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 学术资源

海峡两岸在国际社会进行公共外交合作之初探

2014年11月02日来源:刘国奋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公共外交的作用日益显著。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扩大,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也大为升高。如何通过公共外交让国际社会充分了解中国、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不仅是中国政府的责任,而且也事关我们每一位中国人。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今天,两岸民众可以在国际社会携起手来推动公共外交,为两岸经济的更加繁荣、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的强盛发展和海峡两岸的最终统一做出积极的贡献。本文拟就海峡两岸在国际社会进行公共外交合作的范畴与契机、合作的难度与原则、合作的途径与方式以及可供实践的方向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两岸在公共外交领域合作的范畴、目标与契机

  在两岸关系中,“外交”是较为敏感的词眼,因此对于两岸如何在公共外交领域展开合作的问题,必须首先设定其范畴、了解其目标,以便更好地抓住时机展开相关合作。

  (一)两岸在公共外交领域合作的范畴

  按照一般的定义,“公共外交是指一国政府通过文化交流、信息项目等形式,了解、获悉情况和影响国外公众,以提高本国国家形象和国际影响力,进而增进本国国家利益的外交方式”。而“新公共外交则强调双向对话,将公众视为意义的共同创造者与信息的共同传递者”。[] 每个国家对公共外交的定义是有区别的,“就中国而言,公共外交是指由政府主导、社会各界普遍参与,借助传播和交流等手段,向国外公众介绍本国国情和政策理念,向国内公众介绍本国外交方针政策以及相关举措。” []

  有关两岸在公共外交领域合作的范畴应有其特有的界定。尽管目前两岸尚未统一,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却是不容否认的事实,两岸关系不是国与国的关系,因此两岸间的交流活动不属于公共外交范畴,它只是一个国家间的内部交流。不过,我们也注意到,由于全球公民社会在当代外交中的角色地位日益提升,两岸在国际社会有较多的合作推动公共外交活动的空间,因此两岸在公共外交领域合作的范畴是指两岸在国际社会为共同目标而进行的协作交流活动。

  在李登辉主政后期和陈水扁主政时期,由于台湾当局将两岸关系定位为“两个中国”、“一边一国”,竭力在国际上谋求确立台湾为“与大陆对等的、独立政治实体”或“主权独立的国家”的地位,大陆为维护一个中国原则与之进行不懈的斗争,两岸在国际间的较量相当激烈。20085月,国民党在台湾重新执政,两岸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基础上积极展开各项交流交往,两岸关系进入了和平发展的新时期。在国际活动方面,马英九当局将大陆政策的位阶定于对外政策之上,以“活路外交”避免与大陆发生冲突对抗,大陆也在此问题上展现善意与包容,从而使台湾的涉外活动空间增大。

  从过去四年多两岸在国际上的互动情况看,只要坚持“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原则,两岸在国际社会就有了共同的政治基础与政治目标,两岸的利益交叉点就会增多。因此,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时期,两岸在国际社会合作进行公共外交的机会越来越多,台湾在国际上的活动余地也将进一步扩大。

  (二)两岸在公共外交领域合作的目标

  尽管两岸对一个中国的内涵有不同的看法,但两岸在“九二共识”下,在国际社会有较多的共同利益。笔者认为,两岸在国际社会进行公共外交合作的目标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在国际社会中通过公共外交领域的合作,加深国际社会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的了解和支持。在李登辉主政后期和陈水扁主政时期,由于两岸在坚持还是背离一个中国原则的问题上存在根本分歧,两岸关系波折不断,在国际社会的冲突与斗争也相当激烈,让国际社会对台海和平与稳定颇为担心,在国际活动方面处理两岸的参与问题也颇费周章。20085月以来,两岸关系的大幅改善使国际社会对此持积极肯定的看法,两岸的国际形象都有所提升并使两岸从中受益。但另一方面,也有某些外国人士对两岸关系发展持担忧态度,他们担心两岸关系过快发展会使其国家利益受到影响。因此,两岸还须通过各种努力,包括两岸在国际社会的公共外交合作行动,让国际社会进一步了解和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使其认识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仅有益于两岸,同时也对国际社会的和平稳定与繁荣发展有利。

  二是在国际社会中通过公共外交领域的合作,谋求两岸在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的达成。过去四年多来,两岸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实现了直接、双向“三通”,签署了包括“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在内的18项协议,达成了2项共识,两岸在经贸、社会、文化、教育等领域展开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合作,双方在大交流、大合作中受益匪浅。随着两岸各项交流交往的深入进行,今后两岸也可以在经贸、社会、文化、教育等方面,在国际社会携手合作推动公共外交活动,共创两岸双赢格局,谋求两岸经济的共同繁荣、两岸社会的和平稳定,以及推动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是在国际社会中通过公共外交领域的合作,进一步加深两岸民众间的相互了解,累积两岸互信基础,为达成两岸和平统一预做准备。在以往两岸的国际斗争中,大陆赢得了对一个中国原则的维护。但在另一方面,由于李登辉和陈水扁当局的歪曲宣传,诸如所谓大陆在国际上对台湾“打压”、“矮化”、“封杀”等用词,让台湾民众有一种“被大陆欺压”的感觉,两岸的互信非但不能累积,而且台湾民众对大陆的情感还不断地被撕裂,在较长时间里两岸关系的互动极为负面。因此,自20085月以来,两岸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基础上,能较好地处理台湾的对外活动问题,台湾的国际参与进一步扩大,这对两岸政治互信的积累与民众情感的加深较有帮助。两岸最终走向统一,毕竟要靠两岸民众的意志来达成,相信经由两岸各项交流合作,包括在国际社会中通过公共外交领域的合作,将进一步加深两岸民众的相互了解,增进两岸政治互信,为最终达成两岸和平统一奠定民意基础。

  (三)两岸在公共外交领域合作的契机

  一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两岸在国际社会合作推动公共外交提供必要的前提。2008年两岸两会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恢复协商以来,两岸关系出现全面、大幅改善。两岸直接、双向“三通”的实现,各项交流交往活动也进一步增多,两岸迎来了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新的历史机遇期。在众多的交流合作中,尤以两岸民间交流合作最为重要和引人注目,这也为两岸在国际社会合作展开公共外交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形势下,公共外交将为两岸在国际社会的合作共赢开辟出一条新的通路,其前景将是十分美好的。

  二是全球化和网络信息时代为两岸在国际社会合作推动公共外交提供重要的条件。由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发展,各国和地区之间的人员、货物、资金等来往与流动加速,这为两岸在国际社会合作推动公共外交提供重要的社会经济条件。此外,网络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不仅使官方主导的公共外交信息传递与活动趋于便捷,也使非政府组织在利用网络进行活动有了更大的灵活性[],而网络社群加速形成与发展使更多公众关注和投入公共外交活动。近几年来,两岸网络社群发展较快,并对两岸公民社会的成长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为两岸在国际社会合作推动公共外交增添了新的渠道与动力。

  三是全球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为两岸在国际社会利用公共外交弘扬中华文化提供合作的契机。新世纪以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其创造出的经济价值之大,成为世界各国和地区难以忽视的新兴行业。文化创意产业既是一国(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也是其对外传播自身文化和价值观,提高国际形象和增强国际影响力的重要路径。鉴于文化创意产业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以及两岸对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视,两岸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利用公共外交等方式合作发展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并将其推向全世界,这不仅会让两岸在经济上实现互利双赢,而且还可使两岸通过共同合作与共同创造,为推广和弘扬中华文化、提高中华文化在海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做出重要贡献。

  四是大陆积极倡导与推动公共外交有助于吸纳台湾社会各届人士参与其中,必将使两岸同心协力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开创出更新的局面。近几年来,大陆在公共外交方面着力较多[],大陆民众对政府的外交政策与行为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支持,也使许多民众参与公共外交活动,为中国国家形象的提升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中国是两岸人民的中国,中国国家形象的提升有助于两岸人民在国际间地位的提高。因此,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形势下,大陆积极倡导的公共外交必然需要台湾社会各届人士的支持和参与,这将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开创出更加光明而美好的未来。

   

  二、两岸在公共外交领域合作的难度与原则

  仅如本文前面所提到的,“外交”至于两岸关系而言较为敏感,两岸在国际社会合作推动公共外交有其难度,因而必须设定一些原则。

  (一)两岸在公共外交领域合作的难度

  由于国家的主权在国际法中具有完整的、独一无二的排它性,而两岸又没有统一,对于未完成统一的两岸来说,“外交”是一个很敏感的词。在两蒋时期,两岸在国际间围绕“中国代表权”的斗争甚为激烈;在李登辉和陈水扁主政时期,台湾当局“独台”、“台独”活动的猖獗使大陆对台湾的涉外活动抱有较高的警惕性,为捍卫一个中国的原则,以往大陆对台湾在国际活动方面大多采取严格限制、针锋相对的做法。即便是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形势下,有关台湾涉外活动方面,大陆按照一个中国的原则处理相关问题,比如要由主权国家参加的国际组织会议或活动而台湾不能参加或只能用其它方式参加的,往往会被某些民进党人士和“台独”分子渲染成大陆对台湾的“打压”、“矮化”等,让台湾民众对大陆维护一个中国原则的做法不理解或不谅解。

  在两岸统一前,台湾涉外活动对两岸关系来说是一个较为敏感的区域,由于历史与现实的种种因素,成为两岸关系较为“难解的结”。由于两岸有各自的利益追求,尤其是经过李登辉、陈水扁时期的反大陆、反中国的政治灌输,相对于中华民族整体意识,岛内的“台湾主体意识”已发生某些变异。在过去十多年间,台湾民众的中国认同比例持续下滑,而且近几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并未能阻止这一下降之势[]。除了其它种种因素,台湾民众对中国认同率的下降还多少与两岸在涉外活动上“难解的结”有某些联系。

  尽管为维护一个中国原则,两岸在国际领域的合作有一定的局限与难度,但这种局限与难度并不能完全排除两岸在国际社会合作展开公共外交活动。鉴于两岸在国际社会合作展开公共外交活动是为两岸的共同利益乃至全球共同利益服务,相信两岸定能克服困难、实现共同目标。

  (二)两岸在公共外交领域合作的原则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公民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使得公共外交活动日益增多。因此,两岸在国际社会合作推动公共外交活动还是有较多的空间的,但两岸合作推动公共外交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规范,以便使这一合作能持续有效地展开。从现阶段看,两岸合作推动公共外交的原则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原则。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建立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基础上的,而这个基础的根本点就是“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如果两岸在国际社会合作推动公共外交,其最重要的基础也同样是“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原则,没有这一原则,两岸就没有共同目标与共同利益可言,两岸在国际间合作推动公共外交只能沦为空谈。由此,两岸在国际社会合作展开公共外交活动要求两岸双方做到:台湾必须认识到在国际上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性,大陆必须多了解台湾民众的涉外活动意愿,两岸应通过协商达成相关活动方案。

  二是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20085月国民党在台湾重新执政后,马英九当局明确表示反对“台独”、认同“九二共识”,并在改善两岸关系的基础上推出“活路外交”政策;大陆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对台湾的一些涉外活动也做出合情合理的安排,从而使台湾参加了包括世界卫生大会在内的某些官方性国际组织会议与活动。今后,两岸可以在民间性国际组织上多着力,可由现今的共同参与发展到共同主办国际会议与国际活动,比如先从敏感度低的领域如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合作进行相关公共外交活动,可以着手进行试点式合作,然后逐渐扩大和加深合作的范围,在累积一定的经验与互信基础后,再扩展到高敏感度领域的合作。

  三是相互尊重、累积互信的原则。由于两岸分离以及在国际间的斗争已长达数十年,两岸的互信基础很脆弱,如何在国际社会通过公共外交活动累积两岸互信基础,也是两岸在这方面的合作必须秉持的原则与方向。由于多种原因,台湾民众对国际参与有较高的热情与期待,而公共外交活动的参与者主要是民间团体、社会组织、精英人士和广大普通民众,因此两岸在国际社会共同推动公共外交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满足台湾民众的这方面需求。只有吸纳两岸民众在国际社会共同参与多种形式的公共外交活动,在活动中通过相互尊重,进一步增进相互了解与理解,两岸的政治互信基础才会更加扩大和扎实,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之路才会走得更顺畅,两岸双赢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目标才能达成。

   

  三、两岸在公共外交领域合作的途径与方式

  两岸在国际社会合作展开公共外交活动可以分层次、多领域、全方位地进行,其途径与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团结协作、相互扶持的方式,在国际经济活动中谋求两岸利益的最大化

  在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两岸在海外的经贸活动相当活跃,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生力军。以往两岸国际经贸活动多各顾各的,但在两岸经贸文化大交流、大发展的形势下,两岸在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之中可通过共同协作,了解外国(地区)的经济环境、政策法规和民风习俗等情况,扶助两岸企业到外国(地区)发展,也可发挥各自优势,共组企业团队在国际上打拼,以有效展开对外贸易、投资等活动,使两岸在不断变动的国际经济金融环境中,经由合作自强谋求双方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二)以共推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方式,共享中华文化复兴所带来的利益和中华民族强盛的荣耀

  由于中国大陆综合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影响力的提高,国际社会对于汉语学习和中华文化的兴趣日益浓厚。与此同时,文化创意产业在全球各地兴起,两岸可以乘此东风,在国际社会合作推动包括汉语教学在内的文化创意产业。两岸可以通过共同合作,进一步助推海外的汉语热,在国际间发挥两岸文化产业的优势,共同做大、做强中华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大力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相信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只要两岸民众携手并进,定能建构起适合于自己的共同价值观,并为复兴中华文化、提高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地位做出共同贡献,进而让两岸人民共享中华文化复兴带来的利益和中华民族强盛的荣耀。

  (三)以扩大公民参与的方式,提高两岸民众在非政府组织活动中的积极作用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信息网络时代的来临,公民社会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各国(地区)民众的参与意识越来越高,公共外交在国际关系中所起的作用也日显重要。我们要尊重台湾同胞对国际参与的热情,通过扩大公共参与发挥台湾民众在国际社会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两岸也要理清国际参与不是为了单方的利益,而是为了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体而言,除了只有主权国家才能参加的国际组织会议和活动外,在不涉及国家主权问题的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是民众参与公共外交活动的空间地带。通过提高两岸民众对这些领域的非政府组织会议和活动的参与热情,一方面可以扩大两岸民众的国际参与度、增进两岸互信,另一方面也将为国际社会进一步了解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供更多的渠道,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包括台湾在内的中国的国际形象。

   

  四、两岸合作共推公共外交:可供实践的方向

  以往两岸对国际组织会议与活动只是分别参与,没有共同参与(即共同组成一个团队参与其中),更缺少共同主办,今后两岸在国际社会合作展开公共外交活动即可以采取后面两种形式。两岸在国际社会共推公共外交活动应是多面向的,涉及的领域会随着经验的累积和时间的推移而扩大。除了两岸合组团队共同参与及共同主办国际组织会议与活动外,就目前两岸合作共推公共外交的可操作性而言,本文不妨提出以下三个可供实践的方向。

  一是两岸合作共同推广汉语文化。汉语教学与推广其实也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一部分,本文特别将其作为一个方面着重进行讨论,是因为这一问题较为重要,而且也颇具现实操作意义。仅如本文所前述的,由于中国大陆综合实力的提升,世界范围内已掀起一股学习汉语的热潮。两岸在汉语教学与推广方面各有优势,大陆在世界各地开办的孔子学院已有350多家,台湾在海外也有不少台湾学院以从事汉语教学,并积累了较多的教学经验。两岸目前所用的文字有简体与繁体区别,但这并不影响其在海外合作推动汉语教学工作,相反可以发挥各自所长,将汉语完整地推广到全世界。201197日两岸在北京签署“文化创意产业合作备忘录”,并举办座谈会,两岸达成共同制定汉语教学认证标准。因此,今后两岸可以考虑互聘对方教师到海外教学,共同举办国际研讨会探讨海外汉语教学经验等。如果条件成熟,两岸还可以共同编写有关教科书,在海外展开合作办学等。两岸在汉语文化推广方面通过共同参与和共同创造,可以使汉语和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以进一步推广和弘扬。

  二是两岸合作共兴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包含的范围较广,它是文化与经济结合创意的产业[],由于文化创意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兴起,该产业遂成为两岸文化政策的焦点。近几年来,两岸对文化创意产业都相当重视,通过相关政策法规将文化创意产业提升到事关战略地位与竞争实力的高度。2009年国务院公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将文化产业作为国家战略产业之一。20101月,台湾也通过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法》,将多元的文化资产作为台湾的竞争力之一。由于两岸官方均十分重视并积极推动,两岸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较快,而两岸的文化创意产业界在这方面的合作已经展开。[]2010720日“台湾公共关系协会”与“中国公共关系协会”签署备忘录,拟共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提供台湾相关企业在大陆的发展平台。[]但如何以中华文化为依托,结合各自的优势、在国际社会合作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两岸还有待进一步跟进,如分类别共组相关专业文创公司、共组文化创意产业联盟等,其在国际间合作发展的空间是较大的。

  三是两岸合作共同推动宗教交流。两岸的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台湾许多宗教派别的根在大陆。两岸宗教交流已有多年,但如何结合两岸宗教力量,在国际社会合作推动宗教交流,为传播爱心、建立圆融包容的世界、达成世界各民族和平友好,可以成为今后两岸宗教交流合作的一个重要方向。台湾的宗教寺庙管理机制相对较完善,不少寺庙在海外设立了分寺庙,发挥了扩大影响力的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大陆的宗教事业得到快速发展,但总体而言,大陆的寺庙管理还有待改进,这方面可以向台湾的宗教界学习。不过大陆的宗教源远流长,不少宗教流派享誉海外,如少林寺,在宗教文化产业化的作用下,它的影响力已辐射到海外。鉴于此,两岸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特点,将宗教合作延伸到海外,例如合作举办国际宗教交流活动,共同主办国际宗教会议,在海外合作建立分寺庙等等,以扩大两岸在世界宗教领域的影响力。

  上述三种可供选择的合作推动公共外交的实践方向,对于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化、教育和宗教是以文化思想价值和宗教信仰体系为基础的,两岸在国际社会通过这些方面的公共外交合作,一方面可以拉近两岸民众的思想情感,另一方面还可将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在世界发扬光大,其意义和影响将是重大的、深远的。

   

  五、结论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八大作报告时就提到“我们将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的问题,因此两岸在国际社会进行公共外交活动是值得两岸深入探讨和认真实践的。两岸在国际社会中的公共外交活动是两岸民众为两岸利益而共同创造中华民族经济、社会、文化等发展史的一个过程,是两岸在国际社会为共同的中华民族利益创造共同记忆的活动,是两岸民众累积互信基础工程的一部分,也是两岸民众共同为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繁荣发挥积极作用的重要路径之一。相信随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深入,两岸必将在国际社会中共创公共外交的辉煌,为两岸乃至世界经济、社会、文化的更加繁荣、稳定、发展,以及两岸的和平统一做出积极的贡献。

   

   

  

 

  


 

  

 注释:

  []参见百度百科对“公共外交”的定义,http://baike.baidu.com/view/563458.htm

  

[]参见《赵启正记者会图解公共外交的定义》,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lh/2011-03/05/c_121152512.htm;《秦刚:不讲公共外交就“OUT”了》,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gn/2012/04-06/3801318.shtml

  

[]小约瑟夫·奈:《新公共外交  非政府组织与网络》,《公共外交季刊》2010年夏季号。

  

[]《外交部公共外交处升格办公室 凸显中国外交方向》,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5/31/c_12159797.htm

  

[]童振源:《大陆两会看点42——更宽宏格局的对台政策》,台湾《中时电子报》201232日。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产业”的定义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刘国奋:《扩大和深化两岸文化交流合作之初探》,《中国评论》月刊20114月号,总第160期。

  

[]《两岸公关协会拟建文创平台》,台湾《中央日报网路报》2010720日。

   

                 (本文刊载在香港《中国评论》月刊20133月号,总第18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