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湾义勇队家国情怀及抗战复土活动再探索
陈支平、陈波源
摘要:基于《台湾义勇队档案》及相关史料,本文对台湾义勇队的家国情怀与抗战贡献进行再探索。档案显示,台湾义勇队的家国情怀根植于深厚的历史、民族、精神与文化归属感,其奋斗目标始终是“保卫祖国、收复台湾”。档案也揭示了台湾义勇队为全民族抗战所做的系统性贡献,其工作不仅限于敌后武装行动,更涵盖了情报策反、组织与人才培养、文化与社会工作等多个层面,为抗战胜利与台湾光复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台湾义勇队的抗战史实,展现了台湾同胞与祖国大陆休戚与共的命运联结和强烈的民族认同感,有力地驳斥了旨在割裂两岸历史联系的“台独史观”,为理解台湾是中国一部分提供了重要历史参照。
关键词:台湾义勇队;李友邦;“台独史观”
作者简介:陈支平,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教授;陈波源,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博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K265.9; D61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683(2025)05-0001-10
甲午战后反割台运动及相关问题辨析
李细珠
摘要:甲午战败与乙未割台,是整个中华民族惨痛的历史悲剧。然而,“台独史观”论者却故意错解与歪曲历史,妄图为“台独”分裂活动张本。本文通过对乙未割台相关重要问题的学理辨析,认为乙未反割台运动是两岸官绅与军民合力的抗日保台运动;甲午战后唐景崧等清政府官员以台湾绅民名义成立的“台湾民主国”是力阻日本割台的抗日保台团体,与“台独”毫无关联;清政府在甲午战败之后被迫“遗弃”台湾,致使台湾沦落为日本殖民地,甚至出现所谓“亚细亚孤儿”的心境,是日本军国主义肆意侵略中国的恶果。从学理上廓清“台独史观”的谬误,有助于推进相关问题的学术研究。
关键词:甲午战争;乙未割台;反割台运动;“台湾民主国”;“亚细亚孤儿”
作者简介:李细珠,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史研究中心秘书长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学术团队项目“台海两岸关系史研究”(项目编号:24VJXT022)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K265.9; D61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683(2025)05-0011-10
赖清德当局“绿色恐怖”施政评述
冯浩宸、刘世洋
摘要:赖清德当局借用岛内“政治极化”和国际“民粹主义”之势,大肆推行“绿色恐怖”施政。近期逐步搭建起一整套“反共谋独”话语体系、“全链协同”执行体系、“舆情监控”管制体系,严密约束“反独”意识形态、严厉打击“非绿”政治力量、严格限缩两岸交流融合,进一步加速了岛内政治生态失衡、社会治理失效、两岸关系失常等态势。对此,岛内外各界应加大针对性反制和结构性纠偏,为岛内政局良性竞争、两岸关系良性发展创造有利环境。
关键词:赖清德;台湾政治;“绿色恐怖”;两岸关系
作者简介:冯浩宸,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副研究员;刘世洋,本文通讯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
中图分类号:D675.8; D60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683(2025)05-0021-11
当前台湾地区政党竞争态势分析
吴维旭、林冈、田弘
摘要:本文通过考察赖清德上台以来台湾地区立法政治结构的变动,进而分析数项具有争议性的立法冲突,以探讨台湾“分立政府”下的政党竞争态势。在“分立政府”格局中,在野的蓝白联盟致力于通过“立法院”席次优势来主导立法议程,朝野党际极化对立与不安进一步扩大,朝野立法冲突与“立委”罢免潮已外溢至社会,呈现朝野政党短期策略博弈与长期僵局并存的局面,凸显出岛内“否决政治”在“分立政府”结构下的负面影响。在既有的制度约束下,尽管出现柯文哲弊案,民众党既定的蓝白合路线至今未有太大改变。民进党推行“大罢免”的完败,显示台湾民众对赖清德当局执政的不满,以及对朝野极化政治对抗的疲倦,也将进一步巩固“蓝白合”,加深赖清德当局的执政困境。
关键词:台湾选举;行政 - 立法关系;否决政治;“大罢免”
作者简介:吴维旭,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教授;林冈,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创始主任;田弘,本文通讯作者,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台湾地区立法政治运作及其对两岸关系影响研究”(项目编号:24BZZ024)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D618; D675.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683(2025)05-0032-13
美国单边保护主义对两岸经贸关系的影响与对策
李非、石洋
摘要:特朗普政府以“对等关税”和“公平贸易”为名,对全球主要贸易伙伴加征高额关税,引发国际广泛贸易摩擦。本文通过分析美国单边保护主义的政策逻辑和动因,探讨其对两岸经贸、产业链布局和发展格局的深远影响。美国实行单边保护主义表象原因是改善贸易赤字,通过关税调整贸易收支。但从全球产业链与贸易体系视角,此举进一步削弱了多边贸易体系权威。全球主要经济体被迫调整经贸策略,在供应链重构、技术创新及政策适配中寻求新平衡,以应对宏观政策的不确定性。当前全球化与逆全球化交织,两岸经贸作为区域经济合作关键部分,面临机遇与挑战,需在合作方向、产业链协同及发展战略上调整,明确方向以实现协同稳定发展。
关键词:中美博弈 ; 两岸经贸 ; 单边主义 ; 对等关税
作者简介: 李非,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 石洋,本文通讯作者,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F752.7; D822.3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683(2025)05-0045-13
台湾地区粮食安全的学理审视及借鉴探索
胡竞方、方亮
摘要:台湾地区粮食供需体系经历了从生产主导到进口依赖的结构性变迁,呈现为粮食自给率与进口依赖度、粮食生产力与耕地以及粮食消费结构与需求等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发展。这一演变受到自然禀赋限制、政策调控失灵及地缘政治嵌入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但在台湾地区宽泛口径的粮食安全评估下,这些系统性风险被虚化和掩盖,呈现出具有路径依赖特征的粮食供应现状。因此,解决台湾粮食安全问题的关键在于应将“危机应对”转向“韧性建构”。同时,两岸农业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对台湾粮食安全问题的探索,对大陆确保粮食安全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台湾地区;粮食安全;进口依赖;系统性风险;韧性治理
作者简介:胡竞方,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方亮,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F326.11; F3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683(2025)05-0058-10
大国科技竞争下台积电的产业权力嬗变
董龙
摘要:在中美科技竞争背景下,台积电因其在市场、技术等方面对中美两国的双重依赖,而陷入结构性安全困境。其原有的基于技术与制造等方面优势而构建的产业权力,亦随着地缘政治的变化而被重塑。在政治考量凌驾于经济规律的趋势下,台积电的战略定位逐渐从“经济人”向“政治人”转变。台积电“去台湾化”趋势的不断加快,进一步凸显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脆弱地位。由此可知,台积电的安全困境实质上是技术霸权、地缘政治与市场力量交互作用下的产业权力嬗变与重构。
关键词:台积电;安全困境;全球价值链;产业权力
作者简介:董龙,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中图分类号:F49; D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683(2025)05-0068-12
台湾青年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及其影响刍议
吴宜
摘要:台湾青年价值取向总体呈现“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并存”特点,多元复杂冲突性、务实性和易变性突出。台湾青年价值取向直接影响政治态度,其身份认同“中降台升”、“以台为主”,政党认同“厌蓝厌绿”、“非蓝非绿”,对台湾前途则倾向“自主”兼顾“和平”的务实主义。台湾青年价值取向和政治态度是驱动岛内政党政治变动的重要因素,也对两岸关系带来新影响。引导台湾青年积极参与两岸融合发展,是化解其困惑挑战、推进国家和平统一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台湾青年;价值取向;政治态度;两岸关系
作者简介:吴宜,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
中图分类号:D618.9; D66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683(2025)05-0080-10
两岸青年网络亚文化互动审思
魏晓冉
摘要:网络亚文化互动是两岸青年交流交往的重要方式,呈现出“圈层化”、“符号化”、“生活化”、“流动性”等特征,其灵活多元的形态正成为两岸青年深化理解、凝聚共识的鲜活载体。但受数字技术迭代、资本逻辑驱动及岛内政治生态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两岸青年网络亚文化互动出现“过度娱乐化”、“虚假叙事渗透”、“群体性极化”倾向。应高度关注两岸青年网络亚文化互动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以中华文化主体性为核心导向,精准防范“软分裂”思潮的渗透与操控,系统强化“情感中国”叙事的建构力、传播力与感染力,在两岸青年网络亚文化互动平台的规范化建设、优质内容的精准化引导以及长效保障制度的体系化完善等维度,构建三维联动治理与支持机制,推动两岸青年网络亚文化互动从表层情绪联结向深层文化认同、从个体兴趣聚合向群体价值共识的双重维度跃升。
关键词:两岸青年;网络亚文化;文化互动;结构分析
作者简介:魏晓冉,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青年亚文化异动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4YJC710094)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206.2; D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683(2025)05-0090-11
台湾基督宗教政治参与路径及其影响研究
韩冰
摘要:基督宗教在台湾发展 400 余年,其倡导的价值理念对台湾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近年,台湾基督宗教团体利用自身社会资源多、组织动员强的优势,频繁介入选举、“公民投票”与“大罢免”等政治活动,将其在宗教意识形态领域的影响力投射至现实政治场域,在提升“立法”、行政话语权的同时,还屡借宗教“公共外交”助推“台湾问题国际化”。台湾基督宗教日益强化政治参与,不断扩张自身政治影响,给台湾社会文化变迁、政治生态演进以及台海局势走向增添复杂变量,其后续发展值得进一步关注与研究。
关键词:台湾;基督宗教;“台湾基督长老教会”;政治参与
作者简介:韩冰,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副研究员
中图分类号:B979; D67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683(2025)05-0101-10
